十二岁的张居正得中秀才。一年后,迎接他的将是湖广乡试。
第二年,十三岁的张居正打点好行装,来到了湖广首府武昌城,参加乡试。
在武昌城,张居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伯乐:湖广巡抚顾璘。
十三岁的少年郎跟一群三四十岁的老学究一起考举人,这自然在武昌城引起了轰动。
顾璘顾巡抚得知此事,决定在乡试开考之前,亲自见一见这个春风得意的少年郎。
二人在巡抚衙门后衙的假山旁谈古论今,顾巡抚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国士!国士也!”
谈的兴起,顾巡抚忽然做了一个让张居正面红耳赤的举动。堂堂的湖广巡抚,从二品大员,竟然当着张居正的面,解下了自己的腰带!
顾巡抚不好男风,没有断袖之癖。他为人正直,更不会像后世那些砖家叫兽一样,对英俊的少年郎张居正做什么不雅之事。
他解下自己的腰带,是为了送给张居正!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举动。因为大明有制,腰带代表着官员的品级。
顾巡抚是从二品大员,腰带乃是犀带。
他双手将腰带递给张居正。
张居正连忙推脱:“大人,官袍腰带,乃权柄也!学生只是一个秀才,怎么敢受您如此大礼?”
顾巡抚朝着张居正笑了笑:“你今后是要着玉带的。这条犀带,其实配不上你。请你委屈一下,收下吧。”
《大明律》:玉带,非正一品内阁大学士或五军都督不得擅着!
张居正收下了顾巡抚这份珍贵的礼物。他才名冠绝江南,又得到了一省巡抚的赏识。乡试中举,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
什么事,就怕似乎二字。
顾巡抚送走了张居正,转头就叫来了主管本次乡试的湖广学政徐康永。
顾巡抚一字一顿的叮嘱徐学政:“你听好了。本次乡试,会有一个名叫张居正的十三岁青年才俊参加。你千万不要让他中举!”
于是乎,张居正才华横溢的应考文章,变成了一张废纸。他打点行装,落魄的回到了荆州老家。
事后,坊间纷传顾巡抚没有容人之量,嫉贤妒能,故意让少年才子张居正落第。
顾巡抚听到这些话,笑着跟自己的家人解释:“他们懂什么?我是怕张居正重蹈宋人方仲永的覆辙。只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才能有远大的前程。十三岁遭受一次挫折,总比三十一岁再遭遇挫折要好!”
回到荆州的张居正,继续埋头苦读。三年之后,他再次来到了武昌,参加乡试。
乡试前,徐学政先找到了顾巡抚。他问:“抚台大人,那个少年郎张居正又来了。这一回,要继续让他落地么?”
顾巡抚摇摇头:“不。一次挫折,会让他奋发图强。两次挫折,三次挫折,恐怕会消磨掉他的志向。”
一个月后,湖广乡试放榜,十六岁的张居正,得中举人!
十六岁的少年中了举人,轰动江南。一时间,江南名士纷纷来到荆州,只求见这位少年一面。酒宴、诗会、赏花、赏月。这些安逸享乐,让张居正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他甚至想:横竖我才十六。先玩几年,再备考会试吧。
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张居正可能真的会成为第二个方仲永:年少成名,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