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顺利的成为国的皇帝,洋人的支持必不可少,袁世凯非常在意这一点。
曹汝霖道:“洋人的态度很不明确,似乎并不支持大总统当皇帝。”
洋人在欧洲打的热火朝天,你死我活,腾不出精力在乎别的地方,洋人希望远东地区保持现状不变。
不希望袁世凯称帝,横生事端,倘若远东局势脱节,脱离了洋人的掌控,对西洋的殖民利益将会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哼!国的皇帝,我想做做,洋人又能怎样,他们不管,老子也不怕!”袁世凯有些生气。
眼瞅着离成功登基越来越近,袁世凯不可能这样在途放弃,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已知天命之年,还有多少年的活头谁都不知道,如果不能过一把皇帝瘾,袁世凯死都不甘心!
……
离开了北京,脱离了虎爪之下,蔡锷并没有如同袁世凯想的那样第一时间前往湖北这块最安全的容身之地,而是转道去了一趟天津,因为在天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等着见他。
北京下起了茫茫大雪,离着北京不远的天津天空也飘起了漫天飞絮。
在天津法国租界里,结束了流亡漂泊生活的孙先生正在一张桌案前,放一张黄色宣纸,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几百字的讨袁檄一气呵成。
孙夫人宋女士凑前来,念道:“掣庭扫穴,共戮国贼,期可指日待焉。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宋女士点点头。“写的是不错,你打算什么时候公诸于世呢?”
孙先生微笑着拿起专用印章在孙二字底下,印红色印记。“不急不急,等我大兵将至之时,此宣言用在兵峰所向之前。”
宋女士拿起这幅字,又问道:“宣言已经写好,袁世凯也准备要称帝了,却不知你的兵马又在何方?”
孙先生只微笑,不说话。
“孙先生,蔡将军求见。”外面有人传呼道。
孙先生看着宋女士笑道:“你看,我的兵马,这不是已经来了吗。”
蔡锷进门,脱掉大衣,掸落一身雪花。孙先生迎去,两只手握在一起。
“蔡将军,脸色这么憔悴,是不是没有休息好?”
蔡锷道:“孙先生,好久不见。可能是一路有点劳累吧,无妨。”
“来,里边请。”
蔡锷坐在椅子,孙先生坐在他的旁边,宋女士端两杯茶,然后站在孙先生身边。
“咳咳……咳咳……”
一路的颠簸再加身体本来不舒适,蔡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孙先生关切道:“蔡将军身体怎么样了?”
蔡锷道:“陈年旧病,不必管,没事。与我的身体相,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才更重要!咳咳……咳咳……”
蔡锷拿手帕捂嘴,在孙先生和宋女士关切目光的注视下,咳出了一口鲜血。
而蔡锷丝毫不介意,这几日咳血的频率越来越高,蔡锷早已习以为常。
只要死不了,咳点血没什么的。
擦擦嘴,又喝一口茶水漱漱口,继续说道:“袁世凯称帝之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此行径,是在开历史倒车,必将我华民族带入万劫不复之地,辛亥革命以来,辛辛苦苦成如今之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吾等小辈之人,虽无雄心壮志,但却不愿见我华再度衰落,毅然决心举兵讨伐袁世凯,以兵谏替谏,迫使袁世凯放弃称帝,维护我华民国民主国体!蔡锷希望孙先生能站出来,以先生之号召力引领华有识之士共同举兵,反对袁世凯,维护我华之前途。”
孙先生点头。“蔡将军说的是,我等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方才有民国之现状,历史只能向前,不可倒退,民主乃是四万万华夏百姓的选择,袁世凯的阴谋定然不能让他得逞!”
孙先生站起身来,拿起他刚刚书写好的那份讨袁檄,交到蔡锷手。
孙先生道:“我手没有一兵一卒,唯一有用的是孙二字,用我的名义起一封讨袁檄,把他交给你,转交给袁兆龙,让他起兵之时,布告天下,我孙的名字当不了一个师,至少也能顶一个团吧!”
蔡锷接过讨袁檄,小心翼翼折好。“孙先生放心,这封檄,我一定亲手交给袁贤弟,定不负先生嘱托。”
孙先生拍拍他的肩头,意味深长的说道:“华能有你和袁兆龙二位深明大义之士,实属我华民族之幸事,只可惜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如若不然,我华早已崛起!”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