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湖北之战已经过去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被冯国璋一把火烧掉的民宅也差不多重建起来了,军校也有模有样的开课了,师资力量的匮乏倒是一个问题,学士是招够了,但是相应的讲师却远远不足。
袁兆龙也有办法,他联系了德国租界,从德租界牵桥搭线重金邀请了五名来自德国的知名讲师,别问德国人为什么会如此痛快的答应袁兆龙的邀请,大清帝国在远东已经是过去进行时了,在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当家做主的将会是这个新兴的民国政府,无利不起早,国是西方列强们在远东的利益核心所在,新政府台在即,倘若新政府不承认,之前曾经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利益合约等同是废纸一堆,西方列强们在华利益势必要重新洗牌,远东利益的大小深刻影响到列强们在亚洲的势力分化。
袁兆龙的湖北军政府实力堪称是地方革命军最强,武汉又在贯通南北,交通东西的关键节点,扼守交通要道,在西方人眼看来,湖北军政府最有前途。
当袁兆龙同德国人提出邀请的同时,与急需途径合作的德国人一拍即合,德国人爽快的同意。
为什么一定要与德国人合作,袁兆龙也有自己的考量,论起综合实力,英国虽然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被美国逐渐追赶,但仍居世界第一,但要论起陆军军事实力里,最强的还是要数德国人,德国士兵的战斗力以及战术执行能力远超于欧洲各国,不然一个小小的德国怎能挑起一战二战,险些击溃欧洲呢。
当然作为交换,德国人也提出了一些合作条件,袁兆龙经过仔细的审核,只是同意了德国在湖北建工厂给予优惠等一部分经济类型的合作要求,涉及到国防等原则问题的,袁兆龙是坚决拒绝,这个没得商量。
袁兆龙邀请了德国人合作事宜告一段落,袁兆龙准备过几天动身去一趟南京,必须要见一见这位传闻的孙先生了。
然而在这时,有些日子没见的黎元洪突然走进了袁兆龙的办公室,交给他一封书信,袁兆龙拿眼一扫,目光定在了落款:袁世凯!
本书来自
第四十一章邀请
“不用藏着掖着了,把话头挑明白了,你也不必再骗我了,外面的传闻都是真的,袁世凯和革命党都是一伙的对吧。()”
隆裕太后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也没有再隐瞒下去的必要了,徐世昌索性承认。“太后明鉴。”
“果真如此……”隆裕太后伤心欲绝,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说说吧,这大清的江山马是他袁世凯的了,他要如何处置我们这群前朝遗老遗少们,是杀还是贬,还是囚禁一辈子?”
一个朝代被终结了,最倒霉的不是老百姓,对老百姓们而言,无非是换了一个收税的大地主而已,最惨的是前朝的皇室们,为不留后患,继承者们皆是选择残忍的斩草除根,哪怕是苟且偷生的活着,也不会有好下场,隆裕太后也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只是可惜了皇帝还这么小,还没来得及长大便要为大清国殉葬。
“太后多虑了。”徐世昌安慰道:“袁少保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与革命党合作也是身不由己。大清国已经失去了民心,四万万老百姓揭竿而起,民不聊生,革命党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誓要覆灭大清国,绝了皇室子孙,袁少保拼尽全力护佑大清国,方才止住革命党咄咄逼人的态势。战争,受苦受难的总归是老百姓,少保有好生之德,不忍心百姓遭难,与革命党坐下来谈判。双方化解干戈,马放南山,解救万民于水火之。”
徐世昌捡好听的说,再好听的话听在隆裕太后的耳朵里也是苍白无力。
隆裕太后略带讥讽的语气说道:“袁世凯和革命党的谈判,是不是将大清国当成筹码让了出去。”
徐世昌稍微沉默,然后说道:“这是革命党唯一的条件,帝制结束,皇帝退位,国必须进入民主共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