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
和很多的故事相同,也和很多的故事不同,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山,很普通的庙,很普通的两个和尚。
———————————————————————————————————————————-
偌大的寺庙里,只有老和尚和小和尚两个人,寺庙是没什么名气的小寺庙,处在一处山里,自然也就没有那些大寺庙的烟火旺盛。不过也因为这样,让寺庙少了很多的商业气息,在尘世中保留了一份清净。
平日里的香客稀少,有时好几天不不能看见一个。而能找到这里的香客,大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徒,又或者是真正想要积德修行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比较富裕而和善的。托他们的福,寺庙里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不至于穷苦,有些许需要而不太急的物品,也能告知一声,让香客们在下次过来时捎带上。而两个和尚要求的最多的,是书。
小和尚文载,也不知道自己具体的岁数。根据老和尚的说法,他是在16年前的一个早上,被老和尚在寺庙的门口见到的。当时的他被裹在一卷被子里,脸被风吹得有些僵硬,咿咿呀呀地哭着。看到老和尚出来,他尽力地伸出小手,上下摆动着,似乎想要抓住眼前的人。
看到眼前的情景,老和尚大概知道发什么情况。站在那看了一会,他走过去抱起了婴儿,在做晨食的时候多做了一碗白米粥。在那之后,这个寺庙里就有了两个和尚了,而老和尚把捡到他的那天,作为了他的生日。并给他取了个法号,文载。
其实,能知道这出寺庙的人不多,而抛下孩子过后,也多半不会再来寺庙了。如果把符合条件的几个人一一追查,就算不能一下子找到自己的身世,得到一些线索也是可以的。因此,在他十岁那年,老和尚把这些话告诉了他,并问他要不要寻找自己的身世。
而文载在听到这些后,却显得很平静,并拒绝了。他一开始是这么说的:“既然她已经把我放在了寺庙里,就已经放弃了我们的缘分。”
老和尚听了,笑了笑,说:“那么你的真实想法呢?”
“现在我在寺庙里生活的很好。如果他们生活的好,我的到来或许会毁坏一个家庭的幸福,而我却并不能获得比现在更多得快乐;而如果他们生活的不好,那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所以,我的选择是绝对优势选项”
老和尚当时听了,笑了一下,没有再提这件事,而是说道:“你真是个叛道离经的小和尚,那么多佛学的典籍没有学会,反而是去看了经济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