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你死不死。

重生者之子 我老刘啊 2223 字 12个月前

马爷说:“不算捧,年青一代里,算是大拿了。只有这么一位,也跟整个社会有关。我们那会就算是上街拍婆子的无业青年,也得聊几句文学啊。现在孩子都聊的什么,时代不一样了,也不能说谁对谁错。”

马佳辉:“我觉得还系因为社会发展太快,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肯定会失去什么。”

文涛脸上漏出夸着的肯定表情,说着:“哎呦,湾仔之狼,句句切中要害啊。不知道你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吗。这个小易啊,是家辉班里的学生,小易叫家辉马老师。而家辉呢,研究小易的作品好些年,平时都是叫“知易行难”老师。咱们今天呢,就说说当今社会的一个问题,师徒。”

文涛的主持风格别人确是很难模仿,一个圆桌,围着圆桌坐着四个人,文涛是主持人,其他三位是嘉宾。文涛面面俱到,说话的事后,和每一个人都有眼神交流,而且插科打诨,表情夸张,手舞足蹈。最后引出了《圆桌》第一期谈话的主题:师徒。

“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我不是单说郭得钢,而是太多这个事请,你可以归纳出来,这个师徒啊。哎,小易你到现在都没说什么话,你对这事有什么感触。”

宋知易稍微直了直身子,说:“不是不说话,第一次参加节目,和您三位没法比。我记得研究家族,家史的余士存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今天谁还配做我们的老师》,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德云团这事发生又被拔出来,咱们这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应该是在9月10日,正好教师节。我引用下余老师的观点,在今天不论是广义上的先生,还是某一项技能的师傅,好像都失去了他的那种范式。然后现在徒弟,弟子,还是学生,对师傅或者老师那种关系就不一样了。”

文涛提问:“那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中范式呢?郭得刚这个事情啊,他们就讲,这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冲突。”

宋知易前世就关注过这对师徒之间的事件。从最开始的曹云斤出走,到师徒微博互相喊话,郭得钢采访视频“我问什么要宽容?”,曹云斤微博晒出发票,最后是郭得钢发微博要收回“云”字。到最后曹云斤上《吐槽大会》驳斥。上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好不热闹。谁是谁非,大家都不是当事人,谁也说不清楚。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这期《圆桌》不谈事件,谈师徒关系。

其实宋知易感觉马爷在这这个话题有点聊不开,马爷私下和老郭关系比较好,还曾经公开表示支持老郭。

宋知易一直在旁边静静的听着。这个节目形式,四个人谈论关于一个话题的理解,能够更好的碰撞出火花,出发发言的。但是四个人同样有明显的缺点,文涛是主持,在来两个人充当主要的发言者,最后一个人的角色应该是多听少说做总结发言。

经过文涛、马爷和马佳辉几轮发言。话题涉及到了臧传佛教。文涛把话题引导到宋知易这里。

“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不过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佛教著作,也曾经在那边住过一段时间。他们是这样,在找到根本上师之前,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并不是说,随便认一个师傅,他要从旁边观察,甚至是观察很久这个师傅,他配得上当一个老师,然后再经过一段相处学习的阶段,你发现和他心心相印,很能契合,他能解决你的心性问题,这时候你和他相认,这个是师徒相认的过程。不是说我拜你为师,你就一定接受,这个师傅还要考察这个徒弟,最后才能真正的称为师徒。要凌厉这样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因为现在朝羊区有几万活佛,就把这个给搞乱了。”

文涛接话:“都是东北口儿的”

几个人哈哈一笑。

确是有很多这种江湖骗子,自称什么佛什么仙人之类的,到处招摇撞骗。这个片区这个问题算是泛滥的比较严重,都快要达到了每一栋楼里都会有那么几个这种大师的存在。

宋知易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我们说的师父是,父亲的父,那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是另外一个师道。这两个不是一个概念。”

接着宋知易的观点,三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言。宋知易再一次称为一个聆听着。

文涛把话题引导到过去梨园行里面的规矩,认干爹的讲究。不管你以后多红,再成名的角儿,也得叫我“爹”

宋知易接过话题:“如果我们把今天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一种消费关系,我们把师徒关系扩大到一般的师生关系。从你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是一种消费关系。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什么状态,而几十年前师生关系是什么状态。我爷爷算是第一代大学生,我父亲是八十年代大学生,我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的是,他们都把大学里面的老师称为先生,这种称呼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中尊敬。每次下课后,学生都会跟着老师,一边走一边聊,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老师,然后老师还会一边传授,一边教导。甚至一直能陪着老师到家里,几个人继续聊,类似沙龙一样。现在呢,现在可以还有这种情况,大概是老师让女学生到家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