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想骗高俅

天下豪商 大罗罗 3467 字 7个月前

安庆泽颇超部完了!

这下可亏大发了!

安庆泽颇超部有好几千口人……而且他们不是吐蕃、羌人,而是党项国族!

吐蕃、羌人死多少,察哥都不会心疼的,可是党项人不一样。

党项人既然是少数民族同胞,人口肯定是少的。之前丢了仁多一门和仁多保忠的两万大军。现在又丢了安庆泽颇超部的好几千人,再加杂七杂八的损失。短短几个月间,西夏的党项国族就少了将近四万口人……再这样打下去,大白高国的国族会不会灭绝啊?

另外,本来察哥在这次“抢劫比赛”中是领先的。他杀掉的,掠到的汉人要损失的党项人、羌人多,而且还得到了大量的财物。

等到把生俘和财物浩浩荡荡押回夏州,察哥的威信就可以立起来了。

可是现在赔了个颇超部,可真是亏大发了!颇超部不仅有好几千口党项国族,而且还有许多牛羊马匹和粮食财货,远远比塞门寨里的好东西要多——塞门寨里都是苦哈哈的弓箭手和弓箭手家眷。而颇超部可是大白高国的名门贵族,好东西当然多了!

两下一比,真是亏出血本了!

“大王,赶紧退兵吧!”

“大王,不能再久留了……”

“大王,河间之地可不止一个颇超部啊!”

跟随在察哥身边的将领们都忍不住开口劝说他退兵了。西夏铁鹞子是世袭的,虽然最初的战士都来源于党项各部,但是几十年传承下来,关系也淡薄了。但是卫戍军的正兵都是从党项部落中征集来的,其中也有来自安庆泽颇超部的,还有更多的是来源于河间地的。

要是让银州的那支强悍的有点不像话的强盗骑兵一个个灭过去,那不少人得家破人亡了!所以卫戍军里面带兵的将官能不急吗?

察哥的眼睛都红了,牙齿更是咬得咯咯作响,脸颊上更是热得发烫。仿佛给宋国强盗结结实实扇了几个大耳刮子……

这回丢的可不是几千人的颇超部,而是乾顺、察哥作为强盗头子的威名。

而且还让横山蕃部和河间党项部落知道了天可汗赵佶的厉害!

原来赵佶才是全天下最厉害的强盗啊!

萧合达的眉头也紧紧拧着,他虽然是契丹人,但还是知道安庆泽是在什么地方。这支宋国的精锐骑兵居然能从银州跑去安庆泽撒野……还一下子破灭了一个党项部落!

这说明宋人已经找到了训练优秀骑兵的方法!

可不能让这支宋人的骑兵发展壮大起来,得用西夏的力量把他们扼杀在还比较弱小的阶段。

打定了主意的萧合达马上对察哥道:“大王,看来这支宋人的骑兵才是为害犹大的强敌!无论如何,都得把他们消灭了,否则不仅银夏不保,连河间草地都不保了。”

察哥点了点头,却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的安塞堡城墙,“这支骑兵的确要屠尽了,不过……高俅这厮也不能放过!”

“大王……”萧合达看了看对面的坚城,“这城咱们打不下来的。”

“不必打……”察哥道,“咱们退兵,引他们来追!”

“引?”

萧合达摇摇头:“能引得出来?”

察哥笑了笑:“就看下不下本钱了!”

“本钱?大王的意思是……”

“塞门寨那里不是还有几千生俘?”察哥道,“那可都是延安左近的汉人!本王就不信,高俅能眼睁睁看着那么多汉人被咱们从头眼皮底下押走!”

……

“师严,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啊!”

“怎地?”

“西贼退了!”

“退了?”

“对!正在退兵!”

“是吗?”

“呵呵,随咱家去看看吧。”

高俅还真是个福将,当他在刘仲武率领的一将骑兵护送下进入安塞堡的时候,正好赶上察哥退兵。

于是就跟着童贯一块儿上了安塞城的城墙观看察哥的大军拔营撤退……哦,高俅和童贯此时并不知道对面看着破破烂烂的军队是西贼的晋王察哥亲自率领的。

虽然通过拷问俘虏,宋军方面已经知道了西贼的晋王率部抵达了夏州坐镇。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翻越横山进入延安府境内的西贼是察哥亲率的……看起来也不像啊,察哥的兵怎么可能那么破?

“太尉,监军,那边好像有咱们的人!”

不知道是谁忽然喊了一声,高俅闻听便是一愣,心里还在琢磨咱们的人是谁?站在他旁边的童贯已经冷哼一声:“该死的西贼……”

紧接着安塞堡城楼上的诸将都纷纷议论起来了。

“都是塞门寨的百姓啊……”

“被西贼掠去了,真是生不如死啊!”

“居然驱使到安塞堡来了,一定是想用他们攻城吧?”

“总得救他们一救……”

高俅这回也看清楚西贼的大营门外出现了许多穿着汉人百姓衣服的男男女女,都背着大包小包,在全副武装的西贼士兵看押下,哭声震天,一群一群的往北开拔。

看着这些百姓哭喊着被押走,高俅的心也软了,对童贯道:“大官,不如派个使者去说说,用三直禁军抓到的俘虏去和西贼交换吧。”

交换俘虏?

大宋有这规矩?

童贯有些哭笑不得,对高俅道:“他们掠咱们的人太多了,要交换的话,两千几百人可不够啊。”

其实童贯的意思是,西夏那么多年不知道抓了多少汉人去当奴隶,而宋军又没抓住多少党项人,怎么交换?

可是高俅却会错了意,笑了笑道:“无妨,却多少再叫武大郎派骑兵去河间草原上逮就是了。”

缺多少逮多少?

童贯心说:你这活宝以为党项人是兔子?缺多少就逮多少……不过这厮的办法倒是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