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吃完转战无忧宫

其中爱神维纳斯,商业神墨丘利的雕刻家是皮嘉尔(jeanbaptistepigalle),以及两组狩猎队。风和水的雕像则出于朗贝尔亚当(lambertsigisbertadam)之手。

他们是法王路易十五的礼物。其它的雕像则来自于一个叫弗朗索瓦亚当(francoisgaspardadam)的人的创作室。而他的法式雕塑室则是腓特列大帝在柏林亲自组建的。

这个完整的法式圆形花坛广场只保持到了1764年。

建筑在这葡萄山的无忧宫,无疑又一次体现了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早在十三世纪在马克勃兰登堡地区已经及为普遍的葡萄种植园从未被皇家作为观赏花园的装饰。

而在无忧宫,这些普通的葡萄藤则成为了葡萄山梯形露台的中心装饰。再配上山顶上那座小巧的精致的宫殿,就更加的日臻完美。用腓特列大帝的话来讲,它是我在葡萄山上的小屋。对于无忧宫来说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是夏季。

每当这位普鲁士国王站在的葡萄山上,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而他身后则是可以让他尽情享受和发挥个人才艺爱好的无忧之宫。而山坡上的无忧宫风车从1736年就已经矗立在那了,而它则成为了当时田园风情的一个标志。

腓特列大帝曾说过,那风车装点了我的宫殿。

在无忧宫的一侧,有一座虽不宏伟但金碧辉煌的亭楼,这栋建筑被称为“中国楼”(chinesischeshaus)。中国楼是一座圆亭,周围站立有各种亚洲形态的人物雕像,这些雕像都确确实实是镀金的,(因此普通旅客都禁止触摸),包括整个亭楼外壁都用镀金装饰。

中国楼顶部有根据中国传说而想象制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种文化,对东方古国中国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因此而建造此楼。他尽力搜集了各种来自东方的物品如丝绸和瓷器,以此装饰自己的中国楼,在布置上力求奢华以对应自己心目中那个富裕华丽的东方世界。

但遗憾的是,他本人一生从未真正离开过欧洲,而同期的欧洲人对当时中国的相互交流又相当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设计雕像时,都大量掺杂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对东方的想象成分,如果仔细观察那些雕像,会觉得虽和所谓的中国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征都还有欧洲人的影子在里面。

宫殿看起来相当雄伟,外墙侧雕梁画栋。

无忧宫中央的部分。中央往前突起,成圆弧状,屋檐上刻有sanssouci字样。柱子突出外墙,上方依附著各种体态的女人雕像。每个雕像至少有一只手做出往上撑着屋檐的姿态,下半身则是波浪状的裙子,往下演变成破碎的样子而逐渐消失,有一种力、动态与幻想的美感。

最吸引人的还是中央宫殿下面那成阶梯型的葡萄园。20节左右的阶梯从下面的花园网上的主宫延伸,偏偏幽幽的绿色。春夏期间游人漫步其中甚为惬意。

无忧宫外一位穿古装、吹长笛的街头表演者。有趣的是他只要看见中国旅行团到来就会吹奏凤阳花鼓。也不知他从师何人,师傅难道没告诉他这首曲子是一以前安徽灾民逃荒乞讨时接头演奏的曲子吗。

宫门外10米处一个风车磨坊比这皇宫年纪还大。

当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修建皇宫时曾经要求磨坊主拆掉或迁开这个挡住皇宫大门的磨坊。但磨坊主认为皇帝的要求是无理的,与时上告到当时的法院,最后磨坊主胜诉,磨坊得以保留下来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无忧宫宫殿建筑与其宽广的公园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原因为:无忧宫的宫殿与公园,可视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她是十八世纪欧洲艺术运动的合成品,结合了当时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筑创意与地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