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吃完转战无忧宫

根据腓特列大帝的草图,由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完成了设计图。克诺伯斯多夫最初的建议是将无忧宫建成一个高高的带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宫殿。以便于从山下就可以一眼看见。

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了腓特列大帝的反对。腓特列大帝不想要一座雄伟的宫殿。而是一座带有洛可可风格的满足他个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宫殿,一座以山为基座的一层建筑,一座让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阶就可以到达宽敞的露台并到达花园的,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个人宫殿。

在所有腓特列大帝时期建造的宫殿中,都有他在行政上和艺术上进行的干涉。

根据他的指示,设计图被重新设计并进行了成本预算。在得到他的授权许可后,工程开始了。腓特列大帝经常亲自监工,并不断强调在细节上那些他和建筑师们意见的分歧之处。

由于他的独断专横,也导致了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不能将他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

两年后,尽管不是所有的房间都完工的情况下,1747年5月1日还是在无忧宫举行了落成典礼。

除了战争时期,腓特列大帝每年从四月底到十月初一直都居住在无忧宫。除了他本人,只有被他选出的男宾客们才允许住在无忧宫。他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冯?不伦瑞克(elisabethchristinevonbraunschweig-bevern)在1733年结婚。

在他1740年登基后,就长期分居。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共同出席。他赐予她美丽堡(schlossschönhausen),但是长达四十年之久,不允许她踏入无忧宫。

无忧宫又一度被称为“无妇宫”(“sansfemmes“)。

无忧宫(schlosssanssouci),源自于法文的sans(无)-souci(忧虑),为勃兰登堡地区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伦(hohenzollern)家族宫殿。公元1745年至1747年根据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图,设计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宫殿。

这个设计并由建筑师乔治?温彻斯劳斯?冯?克诺伯斯多夫(georgwenzeslausvonknobelsdorff)授权。到公元1840年至1842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将建筑物规模再作扩大,并将两边侧殿延伸。设计者为建筑师路德因?佩修斯(ludwigpersius),东侧建筑由建筑师费迪南?冯?阿尔宁(ferdinandvonarnim)授权监工。

无忧宫著名的园林风景是由腓特列大帝决定在伯恩施泰德(bornstedt)的南侧山坡上建立梯形的葡萄山开始的。

在这以前,这只是一块种有橡树的小丘。在军曹皇帝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这里的树木被砍伐,用于建筑波茨坦市和加固泥泞的沼泽地带。

1744年8月10日腓特列大帝下令,将这片当时的“沙漠之山”开垦成葡萄梯形露台。

这片斜坡被规划成六个宽阔的梯形露台。

为了达到尽可能的利用太阳射线的目的,墙被建成了以台阶为中心的微弓形状。其中承重墙的墙面被更换,取而代之的则是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的单株葡萄藤。

在168个玻璃罩子里面,则被种上了无花果树。梯形露台的前端则被绿色草坪覆盖。并被种植上了紫杉树,和灌木加以分割。120阶台阶(今天是132阶)被建筑在中轴线上,这个梯形露台被分成六个部分。山的两边并都建有坡道。

1745年山下的空地上被建起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观赏花园。从1748年开始,花园的正中心建起了一个带有喷泉的蓄水池。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腓特列大帝从未能亲眼看见喷泉喷水。

因为在他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足够的技术让喷泉喷出水来。从1750年开始有大理石雕刻成的罗马神话人物,美神维纳斯,商业神墨丘利,太阳神阿波罗,月神狄安娜,生育、婚姻之神朱诺,众神之神朱庇特,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之神米诺娃和连同具有比喻意义的四元素,火,水,风,土被放置在水池的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