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仅仅一个星期,叶超就受不了只吃野果、饮山泉的日子了。
野果味道是不错,山泉也比矿泉水要甘甜得多,但是,天天吃斋可不是好受的。
叶超是魔头,不是苦修士,没说的,想不离山也可以,去吃野味吧。
结果山上的野兔、野鹿、野山羊就遭殃了,只要是离得近的,都被叶超给弄到一个山洞内给烤了。
三天过后,叶超就决定要下山一趟了,隐士不是那么好当的,烤野味没有盐巴没有配料,也是食之无味。
他是有钱,可是,山里花不出去。
这个地方还不错,叶超下山不是要离开,而是去购物。
他要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衣服几套足矣,但是一些调料还是要买的,为了自己能吃得好一点。另外,有肉无酒,人生一大憾事,还有,有酒无花生米也是人生一大憾事——这是酒鬼说的。
又香又脆的花生米,可是酒鬼们的最爱。
现代的食品处理和保存技术,可以让酒鬼们不用炒也可以随时吃和上熟食花生米,叶超买了两个大包一个背包,装了买来的东西之后,重新上了山。
他在偏僻的地方,找了个山洞,暂时就在那么过起了隐士一般的生活了。
说到隐士,不得不说起道家。
历史上的隐士一般都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隐士,比如,许由、巢父、列子、庄子、鬼谷子、张良、黄石公、邓禹、诸葛亮、刘伯温、水镜先生、徐茂公、苗训、陈抟、河上丈人、陶渊明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没有留下著作的隐士,这是因为战乱以致于我们无法了解他们。他们跟庄子一样,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
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
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
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
例如,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就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
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
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头。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阮瑀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但我却不以为然。
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
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
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
《归去来辞》真的是太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