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页

麒麟儿 三春景 986 字 2024-01-02

明明是一个小少年,却让风姿特秀、傲骨丹心之类的形容词都有了归属。

和氏在汝南出入各家内宅,成年男子见得不多,但少年是常见的。但无论是谁家,哪怕是汝南袁氏,年轻一代也都没有一个能与许盈相比。

原来也觉得出色的少年,只要想到放到许盈身边,就显得平凡庸碌了。

闲居在江南乡郊,不仅没有让许盈变的眼界狭窄、气度下乘,反而让他有了仿佛云卷云舒的恬淡——若是许盈知道和氏的想法,估计是要笑的。

这个时候在乡郊长大的孩子确实很容易显得没见识,甚至是‘土鳖’。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正如和氏想的,环境造就一个人,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者,都避免不了这一点。就算是在现代,偏远地区长大的孩子走出去也会和城里孩子有着微妙的不同呢。在地区差异更大的如今,这种差别就更明显了。

但许盈的情况太特殊了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个时代的洛阳和这个时代的东塘庄园,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许盈早就见过比这广阔无数倍的世界了,就算只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无论面对什么,他都可以表现的相对超然。

第119章

就在和氏惊讶于许盈和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时候,许盈正陪着杨氏。

许盈上辈子从记事起就没有母亲,所以即使恢复了记忆,再面对这辈子的生母,也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更何况,南来以前的记忆是那样完整,那时他是真心孺慕着母亲的——他爱着他的母亲,就像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一样。

许盈陪着杨氏用餐,杨氏的餐食和和氏差不多,只是多了两样小菜。不是许盈舍不得,偏偏要在和氏等人身上省几碟小菜,而是在不同的人身上做不同的安排,这才是对的!就像《红楼梦》里贾母起头出钱,给王熙凤过生日,她出了钱之后,其他人都会自觉按照身份分成数等。

不是她们出不起钱,而是各有身份而已。

相比起杨氏,许盈的餐食就要简单多了,只有一碗粳米粥、一碟酸笋。

杨氏看着心疼:“你才多大?就算是守孝,也不该如此清苦!”

说着就让人将自己面前的小菜端两碟给许盈。

此时非常重孝道,死了亲爹亲娘,这是最重的孝!若是个男孩儿,等到下葬,还得在坟墓周围搭一个棚屋居住,等到孝期过去才行!

守孝这件事说起来颇为复杂,涉及到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其中‘行’是最简单的,一般来说守孝不能出门,得一直呆在棚屋中。若是家中有事必须要儿子出面处理,也得呆满一定的时间——若是不止一个儿子,长子则必须呆满孝期,其他儿子呆满一定时间之后出面处理各种庶务。

此时多的是宅男,不出远门实属简单。

穿衣的讲究相对复杂,但也不难所谓‘五服’制度,其实就是从穿衣而来。分别是斩衰(不缝边的粗麻孝衣)、齐衰(缝边的粗麻孝衣)、大功(粗熟麻孝衣)、小功(普通熟麻孝衣)、缌麻(细熟麻孝衣)。

孝衣很粗糙没错,但孝衣其实只是一层外衣,里面穿的衣服要求素净,却不要求和孝衣一样的材质。极个别‘侍亲至孝’者,会里外都是粗布麻衣,但这种终究是少数。

所以,孝衣并不算折腾人——夏天比较辛苦,因为夏天穿衣比较轻薄,领口、袖口常常能感受到

孝衣粗糙的质地。但许盈的孝衣不知道捶打、搓洗过多少次了,就算是粗麻,也变得柔软了很多。

至少在接受范围内。

真正折腾人的是住和吃儿子为父亲守孝,那是得住进棚屋的!棺椁没有下葬以前,棚屋极端简陋,四面漏风,且住在里面只能直接在地上铺草睡!等到下葬以后,则用湿泥涂墙挡风。

下葬后又有一系列的哭丧活动(这种哭丧活动在下葬前就开始),朝夕哭、既夕哭、反哭、卒哭,哭丧活动还和丧礼的其他仪式间杂着进行。直到卒哭完毕,守孝才算是进入正式阶段这个时候守孝的棚屋可以稍稍整理一下。

毕竟之后要住很长时间的——最长可以住到两年零一个月的古人服斩衰,说是三年,其实只需要两周年加上第三周年的第一个月。

守孝期一年之后,称之为‘小祥’,这个时候棚屋可以拆除改建,只要不装饰房屋,建的新屋基本上可以达到正常的居住条件。

守孝期两周年之后,称之为‘大祥’,这个时候就可以从棚屋搬走,回家守孝了。不过这个时候离守孝期满除服,也只有一个月了。

有特别孝顺的,当然可以一直住最简陋的棚屋,并且住满整个孝期。但只要达到标准,就算是守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