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

却见刘娥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吓得雷允恭不敢动问。好一会儿,才听刘娥冷冷地道:“你去寿成殿把圣旨传了,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问,去吧!”

雷允恭只觉得莫测高深,看一看刘娥的脸色,忙应了一声连忙退下,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刘娥一动不动地坐着,一室俱静,静得侍立一边的张太医连气儿也不敢大喘。

静默良久,刘娥忽然轻轻地笑了,她的眼神望向远处,低低地道:“有时候一关一关地过去,总以为忍过这一关就不必再忍了。可是却不知道过了一关,却并非终点,而是更艰难的开始。一开始我什么事都不能忍,到现在,每每都以为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到最后还是硬生生地咽下,从头再忍。”

她说话的声音很低,象是在自言自语。

张太医轻叹一声:“有人忍,那是因为无能为力无可选择,因此不得不忍。娘娘已经手握权柄,娘娘的忍是有能力有选择之下的忍,下官佩服。娘娘已经能够制怒而不为喜怒所制,这才是母仪天下的风范,也是官家倚重娘娘并将权柄交侍娘娘的原因所在。”

刘娥缓缓转头,看着张太医,方才她强抑怒火,实则忍无可忍,才会失控地说了那一番早就在心底的话。张太医随她多年,早为心腹,此时一番道来,将她的怒火方才缓缓化去。她苦笑一声,不得不承认张太医说的是实情,唯有能够动手而克制自己,比无能为力更难克制。也唯此更觉得心有不甘,情绪难抑。

“你错了,”刘娥淡淡地道:“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谈何容易,我只是努力而已。你说,一个刀未出鞘但是却让人猜不到她何时会出鞘的人,和一个时时刀锋出鞘在手中挥舞的人,哪一个对人更有威慑力?”

张太医沉默片刻:“能之而示之不能,用之而示之不用,娘娘早已经赢定,所以,臣以为娘娘根本不必在乎皇后一时一刻做出的徒劳之举。有些事情早已经是注定,所有的事,皇后注定阻止得了一时,阻止不了一世。”

刘娥点了点头:“你出去吧,好好侍候杨婕妤和小皇子。”

这一页缓缓翻过。

第三十一章

到了六月,事件频频。

边关传报,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兵,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帅南下侵宋。二月份战报早传,只因辽军只在边境一线,因此也未注意。不料数日之间,战况大变,杨延朗杨嗣与辽军交战,未及摆开阵势便遭辽军突然袭击,大败。

望都县一战,副都部署王继忠失陷,传来消息已经殉国。

同时,西北的夏州李继迁也乘机兴兵作乱,兵发洪德砦。

与此同时,蜀中有王均自称大蜀王,再度引发暴乱,竟大有当年王小波李顺之乱卷土重来的气势。

四月份二皇子玄祐去世,郭后一病不起;二皇子玄祐去世二月之后,长春殿杨婕妤初生的五皇子因先天不足,只存活了两个月未及取名便夭折了,杨氏也因此大病一场。

万安宫李太后闻知先后夭折了两个皇子,大惊之下晕倒在地,就此一病不起。

就在五皇子夭折后不过几天,消息传来,真宗的五弟衮王元杰忽然暴病而亡,年仅三十二岁。

短短半年来,真宗经历了种种内忧外患,重重打击。白昼上朝,面对着大兵压境,他顶着巨大压力一一处理国事,已经根本无暇无余力,去悲伤自己的失子之痛。到夜晚回到后宫,高度紧张心力交瘁的他只能在刘娥身边,才能够卸下层层精神上的盔甲,得到放松和藉慰。

同样不轻松的也有刘娥,太后病倒、皇后病倒、杨婕妤病倒,后宫大乱。朝庭上内忧外患她也已经知道,因此她只有一肩挑起所有的事,不敢让这些事务有半点打扰到真宗。

数月来她亦是忙得脚不沾地,这一边忙着两位皇子的安葬,以及代拟太后皇帝对衮王元杰的葬礼的事项,追封其为安王,谥号文惠等。

另一边是每天万安宫、寿成殿、长春殿亲自照应着太后皇后杨婕妤的病情,这些事务,须在真宗上朝时去做完。到真宗下朝时,她又要时刻服侍在身边,掩起所有的疲惫和烦琐,让真宗得以平静和安心,得以处理朝政。当时真宗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险些不能自持,对此刘娥只能一遍遍地以“天佑我朝,只要我们自己不被打倒,敌人一定会有隙可攻的……”等语言来激励劝慰。

这竟是患难之中见真情,此时两人不再是皇家的帝与妃,似乎如茫茫大海中一只孤舟,两人相扶相携,互相支撑互相取暖,除了彼此之外,天地之间,再更无象如此血肉相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