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众多大臣又开始议论纷纷。

袁盎闻言冷笑道:“照楚寰妤的方式去做,那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出兵匈奴?真是笑话!如今战事在前,楚寰妤的计策并非良策,皇上还是接纳臣的建议,午时将至,勿要给匈奴左贤王留下攻汉的借口才行。”

“皇上,袁中郎之言并不妥当,末将愿领兵迎战,保我大汉江山。”朝廷之上另一武将跪地请命。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顺势看去,好一个威武男儿,虽身未带兵器,可那眉宇间尽是沙场英气。

☆、卷二041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3)

景帝想了想看向楚凌裳,“今日大臣们进谏,有希望诛杀晁错以平息战乱,正如袁中郎之意,让朕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又有赞同出兵迎战,正如周将军的意见,楚寰妤一直进谏为迎战,与周将军的想法一致,你可有详细妙计?”

周将军?她这才知晓,刚刚开口说话的这位男子究竟当朝赫赫有名的周亚夫大将军。深吸一口气,她看向景帝——

“圣上,叛乱之意就正如‘欲加之罪’,纵使诛杀晁错也未必可平复战乱,说不定适得其反更为糟糕,如若为了大汉平定,民女不会在意皇上是否同意和亲,但在民女认为,大汉君威天下,将军更是威风凛凛,正如朝上有周亚夫大将军,又有栾布、窦婴为左右手,此战必要主动迎击才行。皇上可命周将军为太尉,亲率诸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如此一来可令吴王措手不及,再想掌控时机就难了。”

景帝听了,微微点头做思考状,许久没有开口。

楚凌裳也一直站在殿前,静静地看着殿上的景帝,见他眉眼依旧露出闪烁之光,心中知晓他心中尚且存有疑虑。

“皇上,此举万万不可啊。”袁盎立刻反对进谏,“吴王发兵叛乱已杀我汉军数万人,如不诛杀晁错,叛军更会以此为借口直攻大汉。据臣所知,吴楚叛军声势浩大,单说吴王就有近五十万大军,如皇上真的决定迎战,前线军队不足,临时调动人马也来不及,大汉的百姓又将置身水深火热之中,到时候民怨连连,只因皇上保晁错一人所致,有损我大汉国威啊。”

朝廷自是分派分流的,袁盎的建议一提出,他身后的几名大臣也同时跪地,“袁中郎所言及是,还望皇上三思而后定啊。”

楚凌裳微微转头,看着朝堂之上的情形,又见景帝的面色一直在犹豫,再度轻柔开口,“皇上如若担心吴王叛军人数之多,民女认为这并不足为怕。”

所有人又将视线转到了她的身上。

景帝愕然,“此话怎讲?吴王叛军可是足足有五十万。”

“不,这人数令人质疑。”她淡淡一笑,说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大汉自文帝之后国泰民安,皇上登基以来更是做到国民昌盛,百姓一向爱戴大汉朝廷,自然不会希望改朝换代。吴王是犯上作乱,此举本就不得人心,又何来的五十万大军呢?依民女看来,此次叛军最多不过二十万,这二十万大军中不免会有亡命,怎会尽心效力?相反汉军一心为朝廷,只要皇上下令主动迎战,大汉毕竟赢取主动,只会胜不会败。”

她的声音虽轻,却很有力度,大胆的推测更是令所有大臣们全都愕然,周亚夫、栾布及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也纷纷跪地请命,异口同声说道:“末将愿为民请命,请皇上下旨迎战。”

“皇上,此时出战只会给北方匈奴留下机会啊,匈奴这几年屡屡有进犯之意,而今,左贤王又将进殿面圣,如果皇上真的决定迎战,匈奴贵族自会以大汉不尊重外宾为由,与吴王勾结攻打大汉。”又一位重臣大声提议。

景帝揉了揉额头,没有开口。

楚凌裳将景帝的样子看在眼中,心中倒也明镜似的,如今的局势在景帝看来是骑虎难下,左贤王的觐见就好比卡住了他的咽喉,发兵不是,不发兵也不是。她能够看得出景帝的确有发兵主动迎战之意,但又怕左贤王以此刁难,发兵与吴王勾结,此时情势势如水火,轻易不得。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轻叹一声,这个左贤王来的还真是时候,看样子是个诡计多谋的人没错,如此一来她更加相信,这个左贤王此次前来,绝对不是为了和亲,相反,他一定会找出各种缘由为难大汉。

正在大殿的气氛实为凝重焦灼之时,便有宦官传话——

“太后娘娘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