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大哥是真的一心为公,想带乡亲们发家致富了。那现在就是这个环境,他是尽力了,脑子也已经很灵活,很胆大了。就是家里,跟着他提心吊胆的,没少担心。要是有父子两代的军功压着,得更害怕。

大嫂之前怀了二胎,年前就是跟着着急上火的,孩子掉了。过年才出了小月子的。

楚然回来,还趁着做饭的时候,给在菜里加了灵雨水调理身体。

在家一直住到过了正月十五,才回省城。这娘家,也是一下子住够本了。师父帮着把能干的活儿都给干了,表现得特别好,还出去几天,寻亲访友的也没闲着。这不光是楚然老家,他老家也离着不远呢。肖家可是大户。不能挨家儿的送东西吧,回老家看看他那些叔叔大爷啥的,还是该的。

回来的时候,大嫂又大包小包的给带了一堆。都是实惠的,知道他们不差钱,拿都是吃的,玉米面儿,干菜,酸菜,还给带了半片子猪肉。肖家人一看那么些东西,就说水仙嫂子是个好的,一般人家,谁能舍得给拿这么些东西,百十来块钱呢。他们两口子再是挣工资嘛,那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

楚然把最肥的那些肉都给四嫂送过去,她是不爱吃那个,但四哥四嫂爱呀,能炼出来不少油,肥肉他们两口子也爱吃,炖上酸菜,一个能吃三个饼子。四嫂给楚然回了半坛子咸菜,是她在酱缸里腌的。腌过咸菜的酱就不好吃了,所以楚然向来是做泡菜,很少做酱菜,对外说是做不好,不会做酱。四嫂那酱是她大姐年前给送来的,这不是腌了点儿菜,就给楚然拿来了。还说了,以后每年的酱和咸菜都包了。肉她还不起,就只能还咸菜了。

二哥一家走的时候,楚然也给带了些肉和毛线,结果人家回去没几天,二哥骑着自行车给送来两篓子鱼。干啥的吃啥,他是渔场的工人,偷着从泡子里弄点鱼,还是行的。来了还说,回去把那些毛线送给渔场场长媳妇了,二哥今年能在车间里分鱼,不用再撑船打渔了。

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那活儿,谁干谁知道吧。

这有来有往的,关系就好处。

连入赘出去的三哥家,那联系也没断了。吴家闺女都嫁了,既便不补贴着娘家,人口少,日子也没以前那么难了。三嫂能被她爹妈给留家招赘,那就是个能拿事儿的。跟二嫂又是嫡嫡的亲姐妹,不用说,跟老四老五一直也没断联系,每年给老两口一人做双鞋,也是人家心里想着老人不是。

年前来参加婚礼的时候,也给捎了东西,大半袋子的大黄米。吴老爹不入社了,自己开了点儿荒地种的大黄米,他一个残废,家里又有个瞎老婆,谁能管得了他,开了也就开了呗。

大黄米都包了粘豆包,能吃到化冻了。

楚然给带回去两块布料。够给孩子做一身衣裳的。

除了老大那边儿,四个兄弟,处着还挺好的。

这就行了。

第54章 七十年代巧媳妇9

七八七九两年, 对楚然与师父来说,是稳中有升的两年。

上层的政策在越来越好,对下面的影响, 是很明显的。

从恢复高考开始, 知青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回城。

省城里有了越来越多的待业青年。

家庭条件好点儿还行,不急着找出路。

但是这个年代, 家庭好与不好的, 差别其实没那么大的。

回来了, 家里没地方住。没有工作,不挣钱,就没有饭吃,得从一家子嘴里省。

那怎么办呢?

人逼急了, 自然就会想法子。

虽然政策还没有出来。

但是私下里, 悄么悄的, 都在自己想法子糊口, 只要能挣口饭, 别饿着, 管不了那么多了。

蹬三轮儿的,烤地瓜的,卖鸡蛋的,卖山货的, 卖瓜果的。有手艺的, 做个木匠瓦匠磨个刀只直么的, 都有了。

随着经济的一点点活跃,特别是开始大包干,胆子大的都开始分地,那真是一年就见成效, 地里的产的粮食翻几番的。不是人人都像楚大哥一样,年年想法子出去弄种子弄化肥的折腾,就是那样儿,积极性也不如完全给自己干的时候呀。老百姓有钱了,就会想更有钱,就会消费,就会买更先进的设备。

对楚然和师父的小家来说,一是汽车厂的效益回春了,大货车和拖拉机的销量翻了好几倍,作为国内仅有的几个车厂之一,干的本来就是没多少竟争的活儿。销量一上去,厂子整个就活起来了,至少能发全薪了。原来是三四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儿,现在至少是三四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了。有的科室甚至都得开始加班,能挣加班费了。师父管着的技术科,就是要加班的科室之一,厂子设备老化,问题一大堆,可不就总得他们去修嘛。连总厂那边儿,都老是找他。并不多一半的时间待总厂。那活儿都不是白干的,两头儿领工资,这边拿一百三,总厂那边儿给顾问补助,按工程师最高档给开的一百七十三块五。一个月工资就有三百。这个别人羡慕不来,是靠技术挣的。外面还时常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来车厂求人,求到头上的呢,都不是白去给帮忙的,不好直接给钱,各种票,东西啥的,不少往家里搬。就像是物资局里运输各种物资,用车最多,弄回来煤、木材啥的,不好往省城的家里拉,也没地方放,都送回三李屯老家了,家里仓房堆得满满当当的,也给家里安上暖气了。一冬天,家里暖和的,老太太直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