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已入深秋,但扬州的天气还是稍显闷热,盛长槐脱去了外衣,将之交到唐诗手中,和全旭商量着明日来家中赴宴,这也是父亲盛紘的嘱托。
盛长槐早在十几日前,就已经进入江都书院读书。这江都书院不比淮南书院,虽然不许长随小厮在一房伺候,但也因为房屋稀少,仅有的几间修缮好的房屋,均做了书院学堂。
而且,江都书院和淮南书院不同的是,这江都书院兼顾了高等书院的作用,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尚未经过科考的童子少年,还有五六个秀才,皆是书院先生的门生,除了月中前往扬州官学点卯,参加考试之外,平日里倒不用去官学,都是跟随自己的先生,在江都书院读书。
至于食肆,那也比不得淮南书院,并无集中的食肆,而是由学子们自带,或者是午间自行前往民间食肆用饭,好在这里离大街不远,倒也方便。
书院刚刚成立,并无几个官宦和大商人的子弟,身份最高的,也就是盛长槐和全旭,还有江都县令之子,朱允生,已经十七岁了,早就中了秀才,拜师玉山先生,朱允生年纪比盛长槐两人都大,所以平日也就是点头之交。。
和全旭商量好明日来家中拜访之事后,盛长槐便让唐诗去将马车赶来,在门口稍等,自己和全旭去往小厅中寻找几位老师。
也不远,就几十米的路程,一间小堂屋,几名书院先生在闲暇之时便待在此处休息,书院放学后,先生们偶尔也会在此用饭。
书院中总共有四个先生,除了全旭的舅舅乐和之外,还有一个先生比较有名气,扬州城的读书人都尊称为玉山先生,也就是县令之子的先生
玉山先生名叫黎刚,本是淮南书院的山长,因不忿封家插手书院之事,有觉得现在的淮南书院逐渐沦为权贵子弟学校,得知江都书院创建,便辞去了淮南书院山长一职,自愿前来担任江都书院副山长,当然,弟子朱允生,一来江都书院是其父亲一手创建,二来老师都过来了,那更得跟随了。
除了玉山先生担任主讲词赋的教授,乐和主讲策论,还有一名经师景正字孟常,一名蒙师季林字元登,蒙师主要是四书的内容,经师主讲五经。
果然,今日先生们兴致好,下学之后相约在此处小酌几杯,几位先生一个不缺,都在此处,因刚下学,酒菜还未上来,几位先生正在此处闲聊。
其中一个年约三十几,一脸方正之人正是乐和,全旭的娘舅,他这会正兴致勃勃的给其他几位先生说道。
“诸位可知,韩相公回京了,官家拜其左仆射,加中书令之职,统领百官,估计不日就有消息传来。”
“仲言,韩相公今日方才入京,你又是从何得知,为何全无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