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美国西部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基本没有产出,东部墨西哥湾渔获都被小弟墨西哥占领了,虽然听着很搞笑,但事实就是这样……

后来美国一气之下,开始人工培育捕获的鲣鱼产卵,这也是洄游类,总算解决了一些尴尬,不过产量还是……

“好!”唐海很高兴,这是美国最不愁销量的东西!

还没结束!

不是还有南面的一家渔场吗?唐海一个瞬闪,继续化身掏粪男孩!

最后,唐海把那群鲣鱼,还有一些别的东西,给带到了大丽菊渔场和北面渔场中间位置,海岸线60公里左右……

虽然它们会跑,但这玩意儿是有‘捕食记忆’的,它们总会过来。这片海域的营养要是上去了,哪怕唐海没开引怪,它们饿了也会自己来。

再加上大丽菊渔场的王牌‘北极虾汤’,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酝酿了超过50次的饲料浓香,大丽菊渔场绝对比旁边渔场渔获更多几倍。

这边的地理结构。

出去大概有200公里属于‘大型渔场’,海水营养理论角度不亚于日本渔场,然后再出去还有200公里属于‘小型渔场’,海水营养大幅度减少,但还是可以养鱼!这营养是看洋流冲击力度来判断的,然而水深其实差不多,也就是光照条件其实一样。珍妮弗的海底牧场计划大杀器要是完成,日本的珊瑚计划未必干得过!最重要的是,唐海搞这个不需要太多金钱成本!

唐海观察了很久,发现进来的最多的,鱼类长度能过50公分的鱼群,还是鲣鱼群,毕竟它们就是跟随洋流来吃饭的家伙,对微小生物反应敏锐。

不过跟着过来的小鱼、乌贼、甲壳类,还真不少,想想也是,它们才是海洋动物比较底层的东西。

至于跟过来的沙丁鱼,唐海懒得看了,妈的到哪都是这玩意儿,唐海现在看到它们的感觉,估计和美国人看到鲤鱼差不多。

另一边的渔场,唐海决定过几次再去那边引怪,毕竟一边引入深度120公里,和两边各引入60公里,是完全两个概念。120公里,光游回去也难啊。指不定唐海多下雨几次,它们就不乐意走了呢?

身体一震,唐海灵魂回到了身体里。

看看手表,怎么就到这个点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