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页

张羡龄脸上有淡淡的笑意:“更何况,这红薯的妙处并非好吃,产量高才是目前最重要的。”

她当即吩咐农学院的人,将这些红薯种子领回去,在试验田里播种,严格记录数据,看一看产量如何,可否改进。

红薯的发现,令张羡龄一扫之前低迷的情绪。没事的时候,她便领着寿儿他们三个孩子往西苑试验田里去。

去的次数多了,连朱祐樘都感到奇怪:“这红薯当真有这么好?”

“那是自然。”张羡龄笑道,“现在说了你也不信,等到收获的时候,算一算帐,称一称斤两,你就晓得了。”

红薯丰收那一日,朱祐樘亲自到了试验田,盯着内侍们称斤两。

算好之后,拿到产量数字,饶是见多识广如朱祐樘,都不免惊讶了一下。

“这……是否是因为宫中人精心伺候田地,方才有这样的产量?”他问道。

张羡龄把另一份记录给他:“你看看这一份,这是我和寿儿种的两亩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产量也看得过去。这红薯好伺候,不用特别费神,当然若是种植得精细一些,产量也会高些。”

除了宫里的试验田,按照张羡龄的吩咐,宫庄也拨出了百来亩田地,专门用来栽种红薯。

对照之下,更可见红薯的高产。

这等珍贵的农作物,怎么之前就没听说过?

朱祐樘将东厂提督太监陈淮招来,追问他这红薯的来源。

“回万岁爷,这红薯原本是海外之物,在我朝境内遍寻不获。后来实在不得已,去问了一些走私商人,几经周折,方才从海外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