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芸说到这里,列出了一大堆的数据模型,上面详尽地分析了几个方面:
比如,古往今来的世界杯历史上,有多少次传球是从防守方队员面前2米左右的距离划过的,但是防守队员因为惯性思维,愣是在有可能断一断的情况下,没出脚断球,而是选择了保存体力。
又比如,有多少次,是球在中场阶段快速通过时、从防守队员面前2米处划过、防守队员果断出脚,把球成功断下来了。
从最后的统计大数据模型看:
这种距离上,只要你出脚,断球成功率高达惊人的43。
但是偏偏只有11的机会,防守方选择了出脚。
所以,中场控场和反抢成功率低,很多时候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双方约定俗成了不出脚。
看完沉重的数据,连一直沉默的勒夫,都忍不住开口附和了:
“确实,这两年面对西班牙人的时候,我们都有这种朦胧的感觉,但是没像你们那样从心理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地透彻。”
石芸微微一笑:“其实,我们在足球上肯定不如你们专业,就算发现了这个数据,也不一定知道怎么反制。即使是这个研究的选题,最初也是谷歌公司的‘体育大数据’试水,启发了我们。”
石芸说着,就把顾莫杰讲过的那个“谷歌体育大数据计划找人合作买下金州勇士队、在nba里做实验”的故事,重新复述了一遍。最后强调了一点:
“其实,绝大多数nba球员,难道不知道应该在‘敌方球员站在三分线外2米、起跳投三分球时’拦截防御么?不,他们知道。他们的大脑,是明确知道:如果对方选择远投,咱就要防御。
问题是,他们的脑子知道,他们的肌肉不知道。那些人已经形成了用‘肌肉记忆’和‘熟极而流’的惯性去打球。当大脑把防御的指令传达出去时,肌肉的兴奋程度根本跟不上。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关键,就是克服‘惯性思维’、克服‘肌肉记忆’,让球员在120分钟里,始终保持大脑可以指挥肌肉,不要被‘这个球不该出脚断’这种惯性思维左右。
在高尔夫球界,老虎伍兹为什么可以常霸这一领域这么多年?除了技术以外,我们的大数据就观察到他一个很优良的习惯:当他觉得在击球前被干扰了,或者风向风速、别的客观环境有微微变化,有可能影响击球结果时,他能够做到在挥杆挥到一半的时候,硬生生收住。
而世界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顶级高尔夫球选手,除了伍兹以外几乎没有。他们在最后两秒钟内的流畅动作,是几十年练下来熟极而流。大脑的用途,只在进入那个程序之前起作用。一旦进入最后两秒的挥杆,大脑已经指挥不动肌肉了。只有伍兹,他一直坚持不让自己进入‘肌肉记忆’,坚持让大脑始终直接指挥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