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页

顾莫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确认道:“这么说,当初苹果公司在定义ios操作系统的时候,对于触控部分的底层算法,就曾经定义过‘点’和‘像素’两个不同的变量咯?”

“当然,苹果公司在控制侧定义的点就是480320,而显示侧的像素和触控测的点是两组相互独立的量,到ihone4上,估计就会22的像素对应一个‘点’。”

“我们当初写安卓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吧?”顾莫杰有些紧张地追问,有些当初的历史问题他有些记不清。

冯国荣继续肯定地回答:“是的,而且安卓的系统默认控制侧‘点’,就是按照我们的‘初心1’的800450分辨率定义的,而显示像素可以按照800450的整数倍往上翻。所以,在未来所有安卓机领域,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把安卓的‘可控点’定义为16:9的长宽比,而非苹果ios的3:2,相比而言安卓的默认屏更宽屏。而其他安卓厂商要是硬件屏幕不是16:9的长宽比,在触控的时候卡顿和误差就会比我们的初心明显。如果他们在增大屏幕分辨率的时候,不做‘把像素打包成点’这一步骤,而是指望系统的自动换算算法。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安卓机在触控的时候,系统运算资源的内耗就会比我们严重。”

听了冯国荣讲的这个关节,顾莫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平行时空的ihone触控感觉特别流畅,不卡顿,其实和其“显示侧的像素”和“控制侧的点”之间的对应定义比较简介规整有关系的。而安卓系统因为各家屏幕长宽比和像素比参数杂乱,嵌套的算法就比较复杂,最终导致了卡顿。

而如今,安卓的输入输出标准就是初音引导谷歌完成的,初音方面自然知道怎么规定手机的硬件分辨率和触控点最有效率。

未来的初心手机,分辨率必须是800450的整数倍,把输入算法的内耗降低到最少。

脑子转过弯来后,顾莫杰继续追问:“那我们目前‘初心2’设计的像素密度是多少?分辨率难道也做到了22替换一个点?i有点高了吧,现有技术实现得了么?”

冯国荣耸耸肩:“没办法,只能把长宽分辨率都加倍,做到1600900。理论上,如果我们还是用42寸屏不变的话,i会达到恐怖的437。目前哪怕使用三星、lg或者夏普的屏幕,做到这个数据都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们最终讨论的结果,是把2代机的屏幕尺寸扩大到5英寸整,比1代的42寸提升大约20。这样i就会相应降低到367,在目前日韩最高端民用面板i的可接受范围内,也不至于冗余太多性能。”

乔布斯夸口定义说“300i的手机屏,就能达到人类视网膜无法分辨颗粒的完全拟真状态”这句话时,其实是有附带条件的。

那就是,“手机使用时,屏幕距离眼睛大约在1英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定义笔记本电脑的视网膜屏时,对i的要求会降低到200多,而定义hdtv级别的高清电视时,进一步降低到70-80(60寸的电视机,也只有19201080的分辨率)

因为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屏幕和眼睛的距离明显比手机屏幕和眼睛的距离更远。至于看电视,人就坐得更远了。距离越远,自然对i的饱和要求越低。

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手机i超过300就“一律超过人眼的分辨能力”。

只能说,把手机拿在眼前一尺远的位置看时,300i就够了。但是如果拿到距离眼睛只有20公分的地方仔细看,又或者是遇到一个视力53的飞行员级别的人,那么初心2代的i冗余显然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至少在这个距离上,飞行员的视力可以看出ihone4的326i屏幕有颗粒感,而初心2的367i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