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

这一切,跟章小叶的提点分不开。

这时候的城镇户口还不怎么稀罕,也未跟商品粮挂钩,吃粮食不是从家里带,就是去粮店买。可再过几年就不一样了,为了发展工业,实行了粮食配给制,靠农业补贴城市,稳定物价。这一贴补就是几十年,以致于城乡差别越来越大。

当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解放前,小麦亩产不过二百来斤,稻谷亩产不过三四百斤,穷人吃不饱穿不暖,医疗条件又差,全国人均寿命还不到三十五岁。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可人口和人均寿命也随着增长,还是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这么一来,就要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限制人员盲目涌入城市,户籍就成了一道门槛。

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否则,上哪儿去打造全工业化体系?没这个做基础,后续的工业制造强国,也无从谈起。

第40章 未雨绸缪

一九五五年, 社会安定、经济平稳。

国家走出了“一穷二白”的困境,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时候,第二套人民币推出了, 按照1万兑换1元,进一步稳定物价。工资也实行了改革,国家制定了统一标准, 机关单位和部队从“实物配给制”往“工资分”过度。

像章长青这样的副师级干部, “工资分”包括粮、油、副食品补贴、生活补贴等。为了照顾家里,他跟组织上打了申请, 像过去那样把实物折算成了现金, 一个月大概五十块, 月初寄回老家。

陈水秀收到汇款,就拿出二十块给公爹送过去。

“爹,这是长青给您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