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信州农民甲东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改造持续了六千年,才成功使得当地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日本的农业技术本就薄弱,他们能有这么长的农业耕作时间改造吗?当然没有!

所以为什么到德川家康入国,关东还是那副死腔样子。被天下人都普遍认为是穷乡僻壤,明明平原广阔,却由于开发不足,土地不能耕种。

再回到信浓,写手本人就此推定,家康在信浓学习过“寒霜破土法”!

在秋末冬初下霜的时间里,翻地,起码掘出离地三十至四十厘米的泥土。这些不适宜耕作,已经黏结在一起的土块,在白天太阳日照的情况下被水汽侵入,气态的水渗透进土块的各个角落。

等入了夜,气温降低,水汽凝固成固态的冰。由于凝固成的冰的体积较大,在自然的力量下,黏结在一起的土块中间就产生了无数的细小的冰粒,土块就不再黏结在一起了。

等第二天太阳一晒,冰融化,已经被冰块弄的支离破碎的土就四分五裂。一下子就从令人无处下手的黏土变成了松散可耕作的泥土,自然的伟力实在无穷。

只要把这个过程持续上两个月,这块地,地表上三四十厘米的土壤就变成了能够耕种的松散泥土。

但还不够,土壤的酸性如何缓解呢?

信浓的农民那真的是机智,你根本难以想象。

各村各庄的地头会在秋末组织人手挖一个半米深,五米长宽的正方形大坑。然后在四周钉木桩,不用太高,半米左右的木桩即可。

再使用稻草密密厚厚的扎成稻草墙,把坑给围起来,形成一个人工的发酵池。

然后收集漫山遍野的枯树叶,把坑给填满。再铡稻草,把稻草铡碎均匀的抛洒进去。继续添加一定数量的稻草灰和米糠,最后是人畜的粪尿。【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