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和观音婢亲热,却被观音婢用手拦住。
他失望地道,「阿婢是否又要与我谈国家大事?」
观音婢微笑道,「今天不谈国家大事,我们就谈这篇《乐毅论》,你觉得这篇《乐毅论》写得如何?」
------
李世民道,「《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中的经典之作,意藏笔端,挥洒由心,行笔如以锥划沙,心中默念文章,随文中之意顿挫抑扬。」
观音婢问李世民,「世民阿兄,你说说王右军写这篇字时,意从何来?」
李世民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他的意,来自于对这篇文章的感悟。《乐毅论》这篇文章,本是由三国时夏侯玄所写,论述乐毅攻打齐国时,该不该早些攻下莒邑、即墨二城。」
「王右军在抄录《乐毅论》时,被文章的内容所感染,所以抑扬顿挫皆流露于笔端。」
------
观音婢微笑着问李世民,「世民阿兄对《乐毅论》这篇文章有何想法?」
李世民好像意识到什么,对观音婢道,「阿婢说话不算数,刚说好的不谈论国家大事,你又让我评论乐毅攻齐的得失。」
观音婢道,「世民阿兄有没有觉得,乐毅伐齐之事于当下实有借鉴之处。」
------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曾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燕昭王看重乐毅的才华,对他甚为器重,命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都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就对莒邑、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略,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
后来,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做太子时和乐毅有矛盾,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就对燕国施行离间计,造谣说,「乐毅不攻莒邑、即墨二城,是故意拖延时间,准备在齐国称王。」
燕惠王对乐毅起了疑心,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奔了赵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在即墨城下将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
乐毅本来可以灭齐的千秋功业,却因君臣之间出现猜疑而功败垂成。
------
如今观音婢想借乐毅伐齐之事,劝说李世民理智看待太子的册立。
她注视着李世民问道,「世民阿兄认为乐毅不攻莒邑、即墨二城,是对?是错?」
李世民自幼便对乐毅伐齐之事了然于心,他当即答道,「假使燕昭王不死,假使燕惠王不对乐毅生疑,乐毅所做就是对的,他所做的是灭齐的长远之策。」
------
观音婢认真地道,「我觉得世民阿兄也不必过分看重太子册立之事,而应考虑长远之策。」
李世民看观音婢严肃认真的样子,抬手刮了一下观音婢的鼻子,呵呵笑道,「阿婢确是与别人不同,有人劝我去争太子,阿婢却让我不要去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