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时婚俗男满二十必娶,女满十五必嫁。
有例外者,街邻四坊往往会说短道长。
由于长孙晟去世,家中几桩婚事受到拖延。
时间不等人,如今都要一宗接着一宗办。
先是给长孙无忌定下了一门亲事,女家是华阴陆氏,年方十二,与观音婢同年。
然后,先嫁了玉菡和墨竹。
两人跟了她多年,高秋娘心中不忍亏待她们。
为她们置备了丰厚的嫁妆,在新丰老庄,为她们选了年轻能干的管事作为夫家。
再接着长孙鸿、长孙湛、迦罗先后成婚。
高秋娘不用操心,只要准备好贺仪,然后就是高高兴兴喝喜酒。
他们都有自己的父母操办。
------
看着身边的人和儿时玩伴,一个个先后成婚,观音婢心中并没有不久也要出嫁的想法。
她觉得自己年龄还小,并没有要出嫁的紧迫感。
但她有时也会幻想一下与李世民成亲的样子,想起来就会偷偷发笑。
虽然观音婢心中不急。
但在高秋娘的心中,已把她的婚事列上了议事日程。
------
到明年春天,观音婢就年满十二周岁,按民间的说法就是已经十三。
观音婢也到了待嫁的年纪。
但如今高秋娘对这桩婚事有点担心起来。
当初观音婢和李世民订婚的时候,刚刚六岁。
那时的长孙将军府如日中天,家中有两个朝廷三品大员。
李渊急着拉笼长孙家族,看中的也是长孙晟和长孙炽的声望和地位。
如今时过境迁,两年之中长孙晟和长孙炽先后故去。
长孙将军府的声威已不再。
------
高秋娘担心,唐国公府见长孙家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会否另有新的打算?
虽说悔婚,会招致乡邻和世族诟病。
另一如不同意,可以告到官府。
双方都是世族之家,官府怕惹上麻烦,只要有婚约,一般都会秉公而断。
但真是到了那个程度,就毁了观音婢的名节。
即使强嫁过去,双方不睦,又有何益?
------
高秋娘想让高俭打听一下唐国公府的情况,但因其官微职小,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象李渊这样的皇帝近臣。
高俭前年参加科举,凭满腹才学,举文才甲科,补了治礼郎,一个从九品的小官。
因为父亲高励离职是因罪免官,所以高俭不能享受荫恩入仕,只能走科举之路。
隋朝有个规矩,如非荫恩入仕,普通人做官,只能从最低的从九品做起。
以前,父亲和长孙晟在朝中都身居高位,给高秋娘的感觉,离皇上很近。
如今沦落凡尘,她才发现,社会底层之人拥有的资源太少,就会有太多的无奈。
作为普通人,离天实在太远。
------
高秋娘听长孙无忌说,李渊随杨广征讨辽东。
李世民全家因兄弟们都渐渐长大,武功别院偏于狭小,现如今已经举家迁往河东。
本来,李世民和长孙顺德、长孙湛等人,在长孙将军府城南庄园练武。
但那里分给甄氏和长孙鸿兄弟以后,几个人感觉,再在那里就有些不太方便。
正好李建成书信来唤,说父亲随驾征讨辽东,母亲需要儿子们陪伴,催促李世民早日赶回河东。
------
大家年纪渐长,要逐渐担起家中的责任,已不能继续聚在一起心无旁骛、无忧无虑地读书、练武。
李世民和长孙顺德等人商议,各自回到自己府中,从此不得不彼此分开。
从当初相聚,跟着长孙晟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