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不时地往远处眺望着,从他们凝重的神情上可以看出,对汶城的安危并不乐观。
城内到处张贴着官府的告示,告知着暴民的种种恶行,及楚王昭令只诛首恶,免除随从刑罚的旨意。
告示中还号召楚国百姓们,检举揭发这些藏匿其中的暴徒,不给他们提供粮食、房屋等一切物品,在官府的组织下,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地方衙门也有隶属于自己的官差和地方军,但是此次叛乱的百姓实在是太多,总数达到百余万之众,
相当于每十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参与其中,这就相当于,楚国境内单独承受了一次黄巾起义般的威力。
他们分成数百股之众,足迹几乎遍布在八成以上的地域,每股叛乱者少则数千,多则十余万,他们起事时,便都执有兵器和护盾。
楚国对民间兵器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显然暴军的武器不可能自己打造,所以定是有人在暗中资助和煽动,才有了如此的局面。
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乡野之间的官道和小路,都修得非常平整和通畅。
方便了百姓和官府,也让这些暴民们流窜和破坏起来,更加地快速和便捷。
所以地方官府们一经交手,就要面对着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叛军,几乎瞬间就被碾压得死伤殆尽。
也许他们知道了楚国精锐的即将到来,在紧密的围剿之下,他们将会很快走向穷路末路,于是开始变得异常的焦躁和疯狂。
这时汶城的百里之外,铺天盖地般涌来一片身穿各色民族衣服,手执乱七八糟兵器的暴民,嘴中叫嚷着各民族的语言。
领头的三人,一老二少,老者虽已白发苍苍,但是身体高大,异常很健硕,四肢修长,相貌也与汉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穿着高句丽族人才有的特色服饰,骑着高头大马,一双炯炯的眼神,正注视着前方,昭示着其精气十足的状态。
身后的两名年青人,落后前方老者一马身的距离,两人并列骑马前行。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