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我认为这是电影题材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沈正辉回答道,“它就涉及到了我前面讲的一个问题,电影发展的动力有时候就是受社会意识的推动,电影自身的发展就是受社会影响的,社会文化流行就是电影的题材来源,其实这非常好理解的,就好像现场大家的电影对于社会的记录就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一个侧面,电影题材就是社会本身的一个反应,这种变化来得太快太猛烈,有时候某些东西被你们敏锐地抓住了。”

他看了看坐在会议桌上的领导们,领导们都露出官样的微笑,“未来的电影题材主流的方向肯定是偏向娱乐的,这和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的精神需求有关系。当然,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些层面上,艺术片也就有了细分的市场,所以说在未来,电影市场的发展会让各种类型的片子都能够生存下去,但是就主流来看,毋庸置疑,商业片的市场最大,商业片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中社会大众的趣味,这是商业片成败的关键。我觉得就影片投资来说,未来的商业片电影投资显然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很容易能够猜出来,看看《英雄》的成本就看出来了,随着社会发展,除非遭受金融危机,不然的话电影明星的身价指挥涨不会跌,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于是电影的投资也就越来越倾向于稳妥的内容和类型。”

“偏向于受欢迎的小说、漫画这些题材的改编吗?”有人问道。

“不局限于,”沈正辉说道,他又看了看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第六代导演群,“实际上这就显示出艺术片的意义来了,从某个角度上讲,艺术片算是商业片的先驱,起到了某种为商业片探路的作用。所以各大电影奖项的设立,鼓励创新和鼓励新人,培养演技,这都是为了整个产业更好的发展。”

有人眨眼,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问题就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衔接,实际上艺术片和商业片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健康的。现在让人担心的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对立得太厉害,这样实际上对于谁都不是好事情。艺术片越发地曲高和寡,商业片沉浸于套路的重复,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歧路。”

“所以看事情要全面地看,”一位副局长认真地点了点头,“沈导演的看法很深刻啊!”

沈正辉强忍住自己的羞愧,继续说道,“我也很希望有拍艺术片的导演能够拍拍商业片,同时也希望拍商业片的导演能够尝试一下艺术片,关键是不要把自己局限住了,眼界开阔,打破类型片的藩篱,这样对于将来的导演就有很重要的意义。要完成这样的转换,就好像我前面说的,导演要把握住重点,要能够寻找好的助手,分工协作,这样的话,又需要我们的电影产业足够链足够粗,足够大,有足够的人手,人与人之间思想的对撞,交流产生化学反应。如果仅仅几个人执着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固步自封的话,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沈正辉颇感畅快地说道,“譬如好莱坞,他们的市场足够大,人员流动性也很大,不断有新的公司因为一部好片而崛起,也有老牌公司因为一部巨片失败而倒下,关键就在于活力和创新。”

已经有官员带头鼓起掌来。

沈正辉连忙摇手,“但是要做成这个样子,还是需要政府的扶植。”

“有方向了,政府也才知道该如何扶植。”这是一个电影公司的大佬说道,“说到底还是要多给年轻导演机会。”

话题转换成这样,一些本来想要来挑刺的家伙不禁有些面面相觑。

“沈导演!”最终还是贾元站了起来,“我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的语气到时变得柔和得多了,“你当导演是从日本起步的吧?”

“是的。”沈正辉点了点头。

“第一部电影投资是多少?”

“如果你问的是我导演的骗子的话,第一部是《风林高中》,预算是五亿日元。”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让在场的人吸了一口凉气,五亿日元,那是亿为单位,哪怕是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有三千多万左右,更何况那是99年前后,叁仟万人民币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投资了。

贾元带着某种艳羡的语气,“在场的人,”他扫了一圈,“除了寥寥几位大师之外,大概根本达不到你的这种水准,当然,大师在起步的时候也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优厚的前提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