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日军的伙食

所谓精米就是精磨后的精白大米,是指去到糠皮和糊粉层的大米。日本古代农业技术是比较落后的,粮食产量也不高。普通农民为了糊口,只能吃舂过一次糙米。糙米的口感和精米有明显不同,糙米去壳后仍保留存些许外层组织,故而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但比较容易填饱肚子。

在古代日本,能够吃到加工过2,3次以后的精米的,只有少数贵族,大名以及一等武士(大名身边的亲信内臣)。

直到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国内稻米连续丰收,人口又不多,导致粮食过剩。

此时日本人敢于浪费一些粮食,普遍将糙米精加工搞成精米,连普通的武士和农民也开始吃了。♀精米的口感很好,一吃就爱吃,越吃越爱吃。不知不觉中,日本国内开始了一个所谓精米热。老百姓把精米尊称为银舍利子。

遗憾的是,日本并不是每年都有这样的丰收,大部分年份普通老百姓只能吃糙米,少量精米只能留在接待客人或者重要宴席的时候吃一下。

精米是贵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征。但可笑的是,由于大名们长期吃精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面富含的许多维他命、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导致普遍出现可怕的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导致)。

在不知道维生素为何物的古代,脚气病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绝症,一些大名还因此丧命。

日本近代明治维新以后,军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人,自然不能吃农民的糙米,而必须吃最好的精米。这样一来反而给日军官兵带来极大的麻烦。据统计,甲午战争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军死亡病例,是因为脚气病导致的。

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中,参战的两万日军只有三百多人战死,九百多人受伤,但居然有两千三百多人患上脚气病不能作战。

直到西方医学家在一九一二年发现了脚气病致病原因以后,日军才恍然大悟。

他们本来想将精米完全改为糙米,但已经吃惯了口感极佳精米的日军官兵几乎全部强烈反对。当时日本农村很多年轻农民尚且不能经常吃到精米,在残酷的新兵训练中,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吃精米饭。现在如果连这点乐趣也没有了,那真的只能毫无乐趣,形同苦行僧了。

况且精米做饭还有用水较少,易于长期存放的特点,所以日本官兵们以这两个借口去闹,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日本军部无奈,只好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须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麦。

可以看到,日军一天定量中精米高达13两,精麦也高达4两,光是主食就已经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

至于精麦,一部分是日本自产的麦子,另一部分则从美国和欧洲进口,这也是抗战开始以后,美国不同意经济制裁日本的原因之一。

味噌则是一种调味品,日式大豆酱,以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风靡日本,其实味噌最早发源于中国,它是豆类通过霉菌繁殖发酵而制成的,同中国的豆瓣酱、黄豆酱、豆豉等非常相似。据说,它是由唐朝鉴真和尚传到日本的。

在日本,主要以味噌汤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鱼、肉、蔬菜时加入味噌、糖、醋等拌和的调味料,能使菜的味道更鲜美,经常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

据说日本人的长寿就与经常食用味噌有关。味噌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铁、钙、锌、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营养物质。

日本人对味噌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由于味增每天都要消耗不少,日军野战部队一般以七十公斤一桶来运输。在最前线由于方便运输,则采用十五公斤的小桶,一个辎重兵就可以抗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