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了保障成功率,当初李解北上招生,很多中小型家族,都是一次输送两个以上年轻子弟。
这也是为什么李解北上的时候,差不离就是啥也没带,回来的时候,突然间就成了个门徒过三千的大老师。
那不是吹牛逼的,是真·大老师!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也让李解缓了口气。当时吞下淮水两岸,尤其是淮北大量的土地,涉及到淮夷、陈国、徐国、晋国、吴国、宋国等等势力,没有足够的官僚团队,根本没有戏唱。
也是因为有门徒三千可以挥霍,李总裁才能一口气稳住这么多部门,看似复杂却又稳如老狗。
重点还在于,别人可能缺钱,他缺啥?他穷的就剩下钱了。没钱就印嘛,要多少白沙麻布、“大红01”甚至是“大紫01”,都可以。
绢布不要,金银币也有。
贵金属不要,珊瑚、珍珠、玛瑙这种宝石也有。
宝石不要,鲸鱼骨头鳄鱼皮,鹿角羊角野牛角,这种也还是有。
光淮南江阳地区几个淮夷部族的城邑,李解这两年攒的皮革、毛皮就多到不行,大多数都是用来加工成冬装给鳄人、勇夫的一线作战部队,少量赏赐给军官和行政高官。
要是这些东西统统都不要,那李解还有大量的奴隶、荒地甚至是特殊产业可以分润红利。
最典型的就是皮肉生意,李解治下并没有自己人在运作,但不妨碍国际友人来做这个生意。
比如说齐国人,齐国的“女闾”体系,背后有着齐国五都的庞大利益集团,涉及到大量老牌贵族和新贵的收益。
所以当齐国小姐姐在李解治下赚到了“大钱”,那么齐国官商集团,压根就不允许齐侯兴兵搞李解一把。
当然官商集团是分裂的,涉及到人口贸易和皮肉生意的这些齐国官商,跟盐铁官商显然不是一条路,谈不上泾渭分明,但牵扯明显不深。
所以齐国的盐铁官商集团,可能想要发动战争,但对奴隶贩子和特殊行业的把持者们来说,打仗是人干得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