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跟蛮夷斗争的缘故,使得基层的房屋建筑,更像是一座座堡垒。
每一座夯土石木垒砌的堡垒,少则百几十人,多则千把人居住其中。在关键的交通要道上,十几二十个堡垒群,就组成了一个地方的基本防御体系。
这些燕国郡都之下的乡市,除了承担正常的军事任务之外,日常的市场贸易、农业生产、手工业加工,也有一定的规模。
堡垒群的周围,往往就是农田,只是土地相当贫瘠,往来商队,鲜有在本地采购粮食的。
燕国长期就是一个吃国际救济的,粮食自给率相当差,对周边国家的粮食依赖极高,每年通过转口贸易,从中赚取利差,才能从国外套利粮食。
这也逼迫燕国在针对蛮夷的战争中,远比晋国做得更绝。
不绝,自己就撑不住。
在李专员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不过随着吴国这个非主流国家的爆发,倒是让整个国际社会太平了几年,借着这股东风,燕国很是积攒了几年粮食,几十代国君,就这两代国君是小日子过得最舒服的。
普通人家可以舒服,国君要是舒服了,屁事儿就多。
长公子甲出奔外国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剩余诸子的算计,倒不如说是国君自己推波助澜。
国君寻思着儿子大了,有人凑在儿子身边各种蛊惑,会不会想着赶老子下台然后自己上位?
这么一想,公子甲就滚了。
当然了明面上来说,公子甲是外出游历,是进行国际考察和学习。私底下嘛,就说是燕侯特喜欢某个儿子,具体是哪个儿子呢,指向了季公子申。
本质问题,对正在淮中城打工的姬甲来说,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随着李解发出江湖追杀令,消息传到易水之畔之后,乡市堡垒之间的客舍逆旅中,国际商人都是坐下来闲聊,大体上就是看燕国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