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谢迁就有摸笔写奏本的冲动。
沈溪当然知道谢迁要做什么,自然是进言天子,让天子“止战”,按照之前沈溪拟定的计划,佯攻一下意思意思就算完事,何必动真格?
但沈溪知道,如果谢迁若再犯颜上疏直谏,那就是纯属自找不痛快。
一份上奏就已令皇帝颜面大失,朱佑樘还在生气,立马又上一道,跟火上浇油差不多。
“阁老请三思而后行!”
沈溪道,“与其向陛下劝诫,不如修书往三边,将要害分析与刘尚书知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便陛下战意再坚决,但只要刘尚书见好就收,那我大明兵马可获胜得归,此为上策。”
“否则阁老既不能令陛下收回成命,又要搭上自己,何苦来哉?”
谢迁也是被担心与恐惧弄昏了头,稍微冷静琢磨一下沈溪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再跟皇帝上疏,确实显得他忠诚,但屁用没有,皇帝该出兵还是会出兵,反倒会对他厌憎至极,上疏非但不能帮到三军将士、天下黎民,反倒会害了自己,实为不智。
但让他修书给刘大夏,一时又抹不开面子。
想到之前跟刘大夏翻脸,全因沈溪,如今看出来了,刘大夏调遣沈溪往西北之举并无过错,西北之战有沈溪和没沈溪区别还是很大的,并非刘大夏借故刁难加害。
谢迁作为有错的一方,主动写出这封信,等于是打自己的脸。
两难!
第一〇三〇章 入值文渊阁
谢迁是个对大明江山社稷有责任心的人,当意识到留沈溪在京城可能是个错误,便打定主意不能一错再错,就算会被刘大夏奚落,他也必须将信写出来送往边关。
信中谢迁重复了沈溪所提观点,让刘大夏防备鞑靼人突然内部罢战,携手合作,绕道对我出塞大军发起突袭,最好是见好就收,一定不能恋战而让三军深入草原腹地,以致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