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莽军,合兵一处,共计四十多万的大军,于昆阳城外扎起了连营。
莽军的营寨,是环城而建,光是营地,就把昆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一大片连营,无论站在昆阳的那个角度,向城外望去,都看不到尽头。
如果城外只是十多万莽军,城内的汉军还有信心这么耗下去,但现在莽军主力到了,城外的敌军数量已多达四十余万,对于只有一万来人的昆阳,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不用等四十万的莽军大举来攻,李轶再次向王凤建议,此战己方绝无取胜的机会,当及早向莽军投降。
王凤第一次主张投降,就是听信了李轶的建议,结果派去的使者被杀,王邑根本不接受己方的投降,使他颜面尽失,现在李轶再次提议投降,王凤心里也在打鼓。
他故意阴沉着脸,说道:“季文,王邑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拒不纳降,现在再向他投降,不是自取其辱?”
李轶正色说道:“成国公,我们第一次投降,是在开战之前,王邑以为我方软弱好欺,才拒不纳降,现在经过四日的鏖战,我军的战力,足以让王邑刮目相看,现在投降,王邑断然不会再拒绝。”
稍顿,他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成国公,我军之所以能顶住莽军的数日强攻,皆因莽军兵力太少,现在莽军的兵力已多达四十余万,我军还能顶住莽军的几轮强攻?山穷水尽,只有投降,才能保住性命啊!”
王凤反复思量,最后还是点点头,采纳了李轶的意见,再次向王邑写了一封降书。
这回王凤写降书,王常连拦都没拦,他已经懒得再多说什么了,任凭王凤去折腾吧!
而且他也不认为这次王邑就会纳降。
王邑这个人,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既然王凤的第一次投降已被他拒绝,那么这一次的投降,他更不会接受,否则,那就等于是在打他自己的脸。
果不其然。王邑见到王凤派来的第二位使者,看罢王凤写的降书后,当场就把降书给扯了,手指着那名使者,厉声说道:“将此反贼,乱刃分尸,剁成肉泥!”
侍卫入帐,拖着使者就往外走。
“且慢!”严尤出列,向王邑拱手说道:“王将军,王凤已一再请降,我军当纳之!”在他看来,己方实在没必要和王凤置这个气。
连日来的攻城皆无功而返,足以证明,昆阳易守难攻,且守军战力顽强,既然王凤要降,己方接纳就是了,哪怕是接纳之后再杀他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