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听说,这次衙署会按课业考试成绩,选择前五十名,先入衙署见习一年,然后再外放地方,以稼书的成绩,想来这五十人中,必定会有稼书。”

看着陆陇其的时候,有时候张英难免会有些好奇,为何他一个浙江人,会跑到清河书院来读书。他之所以会来清河书院,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桐城在江北治下,之所以来清河,是受知县推举。

甚至其中多少总带着些许勉强,毕竟现在时局不靖,这清河书院名为书院,但山长却是经略使的师傅,几乎等于半个官学,将来万一要是朝廷打了过来,书院中的这千余名学生,又该怎么办?

即便是直到现在,每每想到满清皇帝亲领数十万大军,张英都会紧张的感觉有些窒息,毕竟那位是皇上,是……天子。

那怕对方是清虏。

经略使能挡得住清虏的数十万大军吗?

“五十人,说多不说,说少不少,想进这五十人,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陆陇其神情凝重地说道。

“经略取才不同于他人,从全不用八股文章,更不崇理学,其所推崇者,唯山长所传‘实学’。”

提及这些时,陆陇其的眉头微微一皱,心底难免有些不快,毕竟,他一直专重理学文章,来到江北之后,却有些大失所望,尤其是在这清河书院之中,更是如此。

当初他之所以会来江北,是受江北的“崇贤馆”吸引,毕竟,对于二十九岁的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张英不同,达去的多年间,家境贫寒的他不过只是以坐馆人家为生计。直到两年前,也就是二十七岁时,应试补本邑弟子员。江北设立“崇贤馆”广招人才,本身,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当然,他从未与其它人透露过这一心思,即便是很多人都抱着和他一样的心思,但至少在表面上,他们并不会透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山长曾言,目下朱子学堕入空理。我大明之所以落得濒临灭亡的境地之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官吏的腐坏,尤其是读书人的腐坏,致使国家纲纪疲敝、百姓道德沦丧。若非如此,江南半壁江山,又岂会一朝丧尽……”

尽管之前还曾纠结于理学、实学,但是当提及实学时,张英仍然忍不住引用山长以及其它师长的言语,主张着实学的理念,即便是学术上专宗朱熹的陆陇其也不住的赞同道。

“山长此言确实有其道理,但理学陷入空理,只不过是他人所误,而是理学本宗。如果完全排斥理学,又岂不是有矫枉过正之嫌?”

他们两人就这么聊着,一边在学院里走着,走着走着,突然,一旁教室中传来的阵阵的喊杀声,让两人一愣,随即两人神情又有一些不太自然,那喊杀声,自然是正在进行刺杀训练的学生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