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

“经略,自入衙署以来,下官一直在想,甲申天变之时,清虏为何能不过年余便夺以我大明的天下?”

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顾炎武的神情显得极为严肃。

“想我大明遗泽至今不消,天下士民无不心盼大明中兴,当年天变之时,各地士绅百姓更是纷纷兴义军,抗以清虏,纵是闯逆西贼,亦甘愿为我大明所驱使,如李定国者,虽曾为西贼,反以朝廷,但今却又为我大明之忠臣,撑起我大明半壁江山,虽得民心如此,可为何又失以天下如此之快?”

顾炎武的问题,让朱明忠的眉头微蹙,这个问题,既便是到了三个半世纪之后,仍然争执不下,以至于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什么“阉党爱国”、“东林祸国”的段子,全然不顾“东林未必都君子,而阉党未必皆小人也。”的现实,当然这句话反之亦然,至于一味的说东林祸国,根本就是无知至极,只以为东林党就是文官群体,全然不顾文官往大了说因“南北榜分别取士”,使得文官分有南北。若不然也不会有徐光启在天津试种水稻成功后,建议在北方种水稻,减少漕运时,出身北方的官员害怕因漕粮减少而增加家乡的田赋,因而强烈反对,导致营田失败。由此可见北方官员在朝中的影响力,本身就不逊南方。

而且就另一方面来说,明朝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东林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互相攻击,这才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如此以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东林党,又怎么可能一家独大?

党争、东林,这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个原因并不是决定性的!

“那么以宁人之见,到底是何原因,清虏入关后,我大明失以天下,如此之快?”

第158章 报纸

“不但要杀鸡给猴看,而且还要把他们的卖国求荣的劣籍宣扬出去,他们不是爱惜说名声吗?那就要从名声上下手!”

从名声上把他们搞臭!

这句话出口的时候,朱明忠这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忽视了什么!

忽视了宣传阵地的建设!

没错!

或许,一直以来,他专注于军事、经济以至于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对宣传上的忽视,直接导致了现在的这种局面,比如要军勋特权上的让步,说到根子上,不正是因为对于舆论阵地的失控吗?

不是失控,而是从没有控制舆论阵地!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舆论阵地,但是对于来自未来的朱明忠来说,如果再不知道舆论阵地有多么重要,那么恐怕真的是白活在“红旗下”了,生长在红旗下,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