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曾经管理着两千多号军人,自然是“经验丰富”,没有乱了阵脚,用军事化来要求这些人,这些军迷们还乐在其中,因为这很有“真实性”,除了不能随意溜达,也没弄出什么乱子。
“谁敢反对,就让谁演纳粹去,我保证绝没有露脸的机会,而且只会提前挂掉!”李思明是这样威胁的。当然他也没忘记给点甜头:“谁富有主动精神,谁遵守纪律,我就让他有露脸的机会。”
桑德斯和他的美工小组是第一批到达这里的,他将这片爱尔兰海滩迅速变成了德国人固若金汤的诺曼底海滩。在海滩上,他们建起暗椿和各种障碍、掩体;在海岸上,修建了由沙子和石灰混合建成的低矮防护墙,墙上布满了铁丝网,以及一些假的地雷阵、机枪阵地和火炮阵地;他们还修建了海边的小地堡,当年德国人就是在那里居高临下倾泻着枪弹,吞噬着美国士兵的生命。一切都是根据老照片和参战老兵的回忆,来布置的。
“不错,很不错,嗯,这里看上去像是个地狱!”李思明赞赏道。置身其间,他仿佛已经身处一个战场,跟他曾经在南疆见过的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一切布置的目的只是为了杀戮。李思明曾经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对于这些防守工事也是精通,他从军事的角度,给桑德斯提了不少建议,让防守工事更加“固若金汤”,李思明以为自己真的是纳粹。这让桑德斯很是惊奇。
“很难想象,当年美国士兵是如何具有那么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穿过这死亡地带的?”汉克斯感叹道。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组织最复杂的两栖登陆,诺曼底登陆战役在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上,都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当年,盟军为此所作的准备工作详细到了令人嘡目的地步,而双方的情报战、间谍战和盟军的战略欺骗行动,也是令后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经过密集、猛烈的炮火的准备,当年的6月6日凌晨二时三十分,庞大的登陆舰队到达距法国海岸11海里的换乘区,整个过程大半靠恶劣天气的掩护,没有出现大的损失,士兵们从运输船上沿绳网下到登陆艇,然后登陆艇编成批次,劈波斩浪向登陆滩头冲击。实际登陆地点,分为五个滩头,上陆时间因各滩头潮汐不同而各不相同,最早的是犹他滩头六时三十分,最晚的是朱诺滩头八时。
最顺利的也是犹他滩头,登陆艇由于受到一股强劲的东南方向潮汐的影响,使抢滩地点比预计登陆地点南移约1800米,战争总是有意外,这个意外反而给盟军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实际登陆点德军仅一个连,防守力量薄弱。这让罗斯福总统的儿子美军第7军第4师师长小罗斯福准将只遇到轻微抵抗。
奥马哈海滩同犹他海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是五个登陆滩头中损失最惨重的,有“血腥的奥马哈”之称。这正是李思明这部电影中要再现的历史。
在这里盟军犯了一系列的错误,盟军认为这里的守军是第716海防师的一个团,既无装甲部队,又无机动车辆,士兵又多是预备役,战斗力很差。实际上,3月中旬隆美尔为加强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力量,从圣洛调来精锐的野战部队第352步兵师,该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部署在这里。6月6日凌晨三时预定登陆部队到达换乘区,当时海面上风力五级,浪高12米,有10艘登陆艇因风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载300名士兵就在海面上挣扎。没有翻沉的登陆艇上的士兵绝大多数人都晕了船,不停地呕吐,再加上海水打进艇内,士兵们又冷又湿,当到达海滩时,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这在李思明的剧本中也会反映出来。
更糟糕的是盟军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中,最初为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在预先航空火力准备时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轰炸。6月6日五时五十分,由2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炮火力支援舰队实施四十分钟的舰炮火力准备,可由于害怕霍克角德军岸炮射击,军舰只是在远距离上进行射击,准确率很低。战后查明,这些所谓的岸炮,只是水泥柱伪装而成的。六时由480架b-26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直接航空火力准备,投弹达1285吨,但当时云层又低又厚,飞行员怕误伤己方部队,故意延迟30秒投弹,结果1285吨炸弹都落在5千米外。所以德军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大都完好无损,当盟军的火力准备刚一结束,德军的炮火就开始射击了。计划伴随登陆兵上陆提供及时火力支援的水陆坦克,在西段的32辆中有27辆在下水后的几分钟里就因风浪太大而沉没,余下的5辆中有2辆是驾驶员技术高超战胜风浪驶上海滩的。
当第一波1500名士兵开始突击上陆,因为海中有一股向东的潮汐,以及岸上迷漫的硝烟,使得士兵难辨方向,队形也变得混乱。上陆时士兵们要先趟水涉过一米多深,50至90米宽的浅水区,然后通过180至270米宽毫无遮掩的海滩,才能接近到堤岸,而且这一切都在德军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这里成了美军的集体屠宰场,这1500名士兵根本无法投入作战,没有重火力和远程火力,只是在浅水中,海滩上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在第一批登陆的8个连中只有2个连登上预定海滩,但也被德军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由工兵和海军潜水员组成的水下爆破组,伤亡惨重,装备丢失损坏严重,但仍克服困难冒着德军炮火开始清除障碍物,在东段开辟出两条通路,在西段开辟出四条通路,可惜在涨潮前来不及将通路标示出来,后续登陆艇一直找不到通路,拥塞在海滩上听任德军炮击。
《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而瑞恩这位101空降师的伞兵所参与的战斗,其实也是登陆作战的一部分。
“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另一种是即将要死的人。来啊!跟我冲!”李思明很能理解当年美军第29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那弹片横飞的海滩上的呐喊。
士兵在战场上只能凭借勇气活下去,不生则死,或者死里逃生,是一个军人努力想搞清楚的一件事情。对于一名士兵来说,别人的生命并不比自己重要,将军也不行,这在剧本中也有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士兵只是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军们眼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而已。如果战争电影只是讨论将军和政客们的一言一行,而忽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艰难穿行的士兵,就放弃了“人性”,因为前者高高在上,观众没有感性的认识,而后者才是普通人可以体会得到的情感,这正是好莱坞战争电影中极力表达的东西。因为这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可以说明好莱坞战争电影为什么会有“钱”途。
“压迫,一定要压迫!要让观众们在看一段戏时,有窒息和转身想逃跑的感觉。炮弹、机枪子弹击中铁器、钢盔、沙地、水面,划破空气,还有肉体的声响和效果,一定要具有强大的视觉和听觉震慑力,要压迫式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要大家明白这里就是地狱,让观众有置身魔鬼血盆大口之感!”李思明在例行会议上作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