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个故事很精彩,也许这对于我来说,这一类型的小说,以后再也不会去写。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写惊悚悬疑的小说。”斯蒂芬·金伸出右手,握住李思明的手道,“谢谢您的故事,我会马上动笔写的!”
“我很荣幸!”李思明此次美国之行获得了他想获得的东西,“请允许我下一个断言:每个美国家庭显然都至少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八成是您斯蒂芬·金先生的作品。”
“谢谢您的吉言。其实您是我所知道的最会讲故事的亚洲人!”斯蒂芬·金笑着说道。
……
“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
这是《旧约·以赛亚书》中的话。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如同我们中国人讲究“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20世纪特别是战后,是一个信仰缺失的世纪,人们在日益繁华富足的世界中,在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中,人们不禁拷问着自己: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什么是应该被救赎的,是谁来救赎自己。这是一个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问题。
这将是李思明下一部电影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搞定了美国的事情,李思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到了香港。
对于这次美国之行,李思明很是满意。原本的历史中,那部经典影片的导演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得到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而自己只花了一张往返机票而已。这有些空手套白狼的味道,但是李思明对此已经是大发慈悲了,他不是将小说版权还给了原作者了吗?
第三十四章 记者不是老虎
曾智对于李思明的又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很有些不解。他不明白李思明为何如此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现在手头上的这部电影还只拍了一半,成不成功还是另一码事呢?唯一的解释是,李思明的雄心壮志比任何人都要大,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狂妄自大。
袁晨这一个半月以来,一直在忙碌着,很显然李思明的要求极高,细致到了每一个细节,就拿那几十面鼓来说吧,一定要是唐朝的羯鼓,上面立着羯鸟,正体现出唐朝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一要求不要紧,他必须得查找相关资料,绘出图形,力求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盛况。
布景的主体是一个360度的场景,将所有雕梁画栋全部以各式牡丹雕琢,中间制作一个为女主角起舞用的圆形舞台。牡丹坊的底座为三层玻璃,将18只蝴蝶文在了玻璃上。李思明对整个布景非常满意,他开始曾经建议将场景中所有的柱子中间放上灯,让整个牡丹坊亮起来,但是在操作中发现这样会造成藏在玻璃地面下的摄影机位穿帮,也和整部影片追求写实的风格不统一,于是最终只是把18只玻璃蝴蝶打亮,为小妹长袖善舞营造出一种氛围。
“牡丹坊”的服装属于典型的晚唐风格,服装师使用蓝色和绿色作为基本的色调,用花朵的颜色作为配色。每个人的服装上都绣有个性化的唐朝纹饰。当然花费也不菲。
整场戏共有103响的鼓声,击鼓的声音如果不好,整场戏魅力大减。整部片子中用到大量的音乐,让音乐烘托故事的发展,作曲唐家仁为此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李思明提供的原始创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工。他的活现在比较重,因为在“牡丹坊”中女主角长袖善舞,一曲《佳人歌》要唱得婉转回旋。在录音时要求那103响鼓声必须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音色,而且要长短不一,力度不一。
“观众听上去的感觉不应该是鼓手打出来的声音,而是运动中用轻柔的绸子抽打出的声音,我们要把击打鼓皮、鼓面、击鼓的余震、引起其他鼓的共振以及小妹的长袖在空中运动的声音全部录制到影片中,声音错落有致,细心的观众则可以洞察到小妹和刘捕头通过击鼓来传递感情,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这是李思明对整个故事第一场戏音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