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女人,特别是女记者,李思明清楚这一点。果然,第二天曾智带着一份杂志气急败坏地冲了进来。

“瞧一瞧,我没见过这样的记者,把我们说的一文不值!”曾智将杂志摔到李思明的面前。正是《娱乐周刊》,吴将曾智的投资行为说成是白痴所为,将李思明比作北京烤鸭,只等着被影迷烤出肥油来。

“这不是正好吗?正好符合我们的宣传计划,我们还可以省一些宣传费用吗!”李思明道,他对这一“严重后果”早有心理准备,按照他的思维,骂得还算文明。

“可这口气我吞不下,小小的一个记者也敢如此大言不惭!明天全香港各报章的娱乐版,恐怕都会转载!我明天起都没脸见人喽!”曾智不知道眼前的这位仁兄正是始作俑者。

“咱们在娱乐圈混的,早晚都会不要脸的!”李思明安慰他,却更像是自嘲道,“佛曰: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第二十二章 有杨白劳的感觉

就在全香港娱乐界正在热炒李思明这部“大作”的时候,曾智和李思明正在和银都机构进行谈判。

谈判是在银都机构的位于九龙的写字楼的会议室里进行的。银都的总负责人姓林,可是李思明刚一进去,他就发现自己好像是被盯住一般。

“您就是从北京来的李思明李导演吧?”林先生热情地抓住李思明的手道。

“我只是导演而已,这才是我的老板!”李思明耸耸肩,指着曾智道。

“曾先生我当然认识,我们是老相识了。”林先生解释道,曾智来香港才几年,就老相识了?李思明觉得很奇怪,对方不应如此重视自己,这是个商业谈判。

“我来给两位年青俊杰介绍一下,这位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副社长杜先生!”林先生指着站在他身旁的一位中年人。

李思明和曾智两人对望了一下,很是不解,虽说他们想借助银都机构的内地背景,可毕竟是商业活动,没有必要要一个举足轻重的官员参加谈判,换句话说,他们俩的这次谈判还没到那个级别。在八十年代,新华社虽然也只是一个中央级的通讯社,在香港却是北京的官方代表,地位自然是不一般,他们的意见就是中央的意见,港英当局也必须重视的。

“呵呵,不好意思,我来时没有提前打招呼!”杜副社长尴尬一笑,“其实,关起门来,我们是一家人!”杜副社长暗示着双方关系的亲密,果然没有第五个人存在。李思明不知道对方知道多少自己的事情。

“是、是,一家人!”李思明从一进门时,就注意到这个中年人的与众不同,那道目光正是这个人的。对方说得没错,曾智家族被称之为“红色资本家”,他大伯在北京也是身处高位,家族在内地与香港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对内地的建设做出很多的贡献。而李思明到目前为止,除了姓氏是自己的,其他的都给了国家,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将会是。

“说吧,既然是一家人,你们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吧?”杜副社长开门见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