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通常小规模作战,讲究秘密潜入和突然袭击,一击不中,逃之千里。小规模作战让他们灵活机动,不在乎一地一城。小规模作战要求一套成熟的编制和武器配备。书中也给了相应的建议。

书中还对特种战士训练提出了建议,保证他们个个能熟练操作国内外各种轻重武器,驾驶各种装备在地面、空中、海上及水中高速机动和作战。

《未来的中国军队》是李思明思考最多花费时间最多的一本书。因为李思明认为正确而又先进的军事思想远比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重要。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军队的建设起着根本指导作用的书,可以看作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大变革。李思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本书将起着远比其它几本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根,而其它几本书则可以看作是枝干。

据李思明后来所知,这本书为高层所知后,即奉为至宝。有高层领导在某次高级别会议上明确地说,没看过这本书的人,没有资格坐在这里谈军队建设。

这本书总结了1927年以来我军的建军指导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令人信服的严密、细致的论证分析,并首次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进行了反思,批判“人民战争万能论”和“人民战争过时论”,继承和发展了其中适合未来战争形式的论点和原则。

书中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对中国的国情及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作了后来被证明无比正确的大胆的预测,并由此对中国军队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有效合理的建议。书中对当前中国军队存在的肿、散、骄、奢、惰的严重情况,进行了批判,并给出了具体方法。书中建议中国军队在本世纪末应保持在250万左右的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瞄准当前及今后的军事科技的发展趋势,实施精兵战略,建设一支有一定规模的精干高效的军队。

书中明确对中国军队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领导力量、中心任务、基本要求作了大量的论述,特别重要的是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重视科技在军事的应用,并提出用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来指导和规范我军的质量建设。

第三十二章 五本书(二)

“两次海湾战争、科索沃空袭、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新军事思想从理论转为成熟战争形式的成功,尽管我们现在仍然对中国二十多年前出的这几本书的作者——唐风,仍然一无所知,但不能减少我们对这个人或小组的好奇。三十多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想弄清楚,这几本书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对战争的本质、形态和发展趋势把握得如此清晰,让人对这个产生过孙子这样的兵法思想家的国家产生浓厚的兴趣……”

——摘自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11月13日

剩下的三本书,《超限战》、《精确打击与斩首战》、《信息战》在这个时代还属于比较超前的军事理论,李思明本来不太想写,但当他想起前世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军事专家侃侃而谈并颇有支持者时,就决定“剽窃”了,反正李思明“剽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要是有机会,也顶着军事专家的头衔,在电视上露脸。”李思在心中yy。

《超限战》是后世两位解放军大校乔良和王湘穗的军事学著作《超限战》经《中国青年报》介绍后,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特别是海外军方和理论界,认为是当代中国人在军事学理论上的首创。因为是中国人的首创,李思明当然是不会放过,而且这本书他还认真拜读过。

书中认为,纯粹意义上的战争作用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即使身处所谓后现代、后工业时期,战争也不会被彻底的解构。它不过是以更复杂、更广泛、更隐蔽、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类社会罢了。就像拜伦在悲悼雪莱的诗中所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过是经历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经过现代技术和市场体制幻化的战争,将更多地以非典型性战争形态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在我们看到军事暴力相对减少的同时,肯定会看到政治暴力、经济暴力、技术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暴力,战争就是战争,外观的变化并不妨碍任何战争对战争原理的遵循。如果我们承认新的战争原理将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话。

这本小册子是纯粹的理论,当海湾战争爆发后,这本小册子被许多人引用来反思高技术战争。有趣的是,当这本小册子和其它几本只在中国军方内部流传的书泄密后,美国军方,曾偷偷组织了20多位专家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翻译《超限战》。这本书看似是与李思明所推崇的高科技作战自相矛盾,但并不能掩盖其中的真知灼识,值得一体的是书中预言式的“全球化”概念更是为世人所推崇,“安全”的概念被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