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冲阴神与城中魔念勾连上,就似亲临其境,第一件事自然确认凌府如何。只要被噬魂魔念侵入灵台,所思所想尽被人窥探了去,尤其不知不觉,隐蔽非常。靖王造反已有数月功夫,密谋准备了十几年,囤积兵甲粮草,一经发难,势如破竹,连克周遭数城之地。
大明承平已久,靖王藩地在江州地界,乃是灵江上游之所,物产丰富,正是一块膏腴之地,若非如此,他也积攒不下无数的钱粮供养兵士。本来大明条律,藩王府亲卫不得过百人之数,还要受藩地总督节制。靖王花费重金,买通了江州总督,对其豢养甲兵不予过问。其实靖王造反闹得天下皆知,唯有惠帝不肯相信,等若是纵容绥靖,刀兵一兴,又应对不力,如今大明江山已是半数糜烂,一派狼藉。
金陵城乃是明太祖龙兴之地,后迁都而去,但风水地气仍有帝王之气,靖王麾下亦有高人,献计称可先取金陵,称帝登基,占据名分大义,再发檄文,就言惠帝无道,为匡扶大明正统,学千年之前成祖皇帝,靖难起兵,自然百姓景从,大事可成。
靖王深以为然,当下命大将左怀仁为先锋,率数十万大军,进发江南,誓取金陵之地。大军一路而来,金陵城得了消息,一干大员商讨对策,就在故宫之中吵吵嚷嚷数日,也没个主见。故宫便是当年太祖所建,成祖迁都后,遣一位皇室宗亲主持,平日金陵城中官员与京师一般早朝,拜皇帝金座空位。
第四百九十一章 碧霞退魔
左怀仁祖上乃是西域异族,战败被俘,贬为奴仆,到了其父这一代,走了运道,拜入靖王府中做事。左怀仁天赋异禀,武力出众,弓马拳剑无不精熟,被靖王瞧中,授以兵法,统领军马。自起兵以来,所辖兵马南征北讨,攻城陷地,未尝败绩,可谓当世名将。只是此人生性残暴好杀,每破城池,则纵兵抢掠,奸杀劫掠,常有屠城之举,因此朝野上送了个外号“人屠”。
靖王拥兵号称三百万,分兵数十万,分三路来去金陵,由左怀仁节制。金陵城中一干大员得知竟是人屠亲来,都慌了手脚,许多老爷暗中吩咐家人收拾细软,金陵城中人心惶惶,也有许多百姓拖家带口,舍了祖业,一路出城逃命。凌冲之父凌真先为礼部侍郎,这几年考评优异,早有风声要拔擢为礼部尚书。虽在金陵之中,不似京师那般大权在握,却也是二品的大员,可谓光宗耀祖。
金陵之中一干文臣平日抨击朝政,指点江山,个个英雄了得,待贼匪攻城,却都成了霜打的茄子,乱作一团。凌真这几日率领礼部官员,奔走城内,安抚民心,着实疲累。今日早朝之上,六部大员们又吵作一团。金陵以陪都之分,下设六部,与京师无疑。大臣们分作两派,一派主张立刻派遣大将领兵拒敌,另一派则不允分兵,固守金陵。其实不少大臣心头打鼓,打算一旦靖王大军杀来,就此献城投降,但谁也不敢宣之于口。城中还是有几块硬骨头,极力主战,若是稍露降意,只怕立时就要身首异处,白白送死。
金陵城中屯有禁军守卫十万,城外大营中亦有十万军马,合计二十万。禁军之制乃是当年太祖钦定,拱卫京师。自成祖迁都之后,也不曾诏令修改,千年以来,一直保持这等规模。城外兵营中亦是常驻金陵军马。这二十万便是金陵城能拿出的全部兵力。
固守一派认为与其分兵去救灵江上游城池,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反不如屯兵城中,借金陵城防之厚,与叛军决一死战。分兵一派则认为靖王起兵数月,并无大义,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天怒人怨,若遣一大将,统帅兵马,沿途收拢残军,趁左怀仁一部远来,休养未足,猝然杀出,定能大获全胜,先发制人。
两派皆有道理,连日吵闹。如今在金陵主政者亦是一位王爷,论辈分尚是靖王之叔,惠帝之弟,年愈七旬,老眼昏聩,也拿不出甚么主意,瞧着两派争吵,只能苦笑而已。
凌冲催动七情魔念,恰听到这场吵闹。乃父凌真默然不语,只听户部侍郎郎清道:“据报左怀仁一部分兵三路,进袭金陵。其人自领一路,正往彭泽进发。彭泽之地素为江南重镇,所产极丰,若是被左怀仁攻破,大军粮草充足,岂非如虎添翼?自当趁其立足未稳,出兵相抗。何况彭泽城中尚有五万守军,未必不可一战!”
又有一人沉吟道:“左怀仁乃当世名将,用兵诡诈,若佯攻彭泽,伏击我等援军,如之奈何?”郎清瞧了一眼凌真,忽然道:“凌大人,是分兵拒敌还是固守城池,不知你意下如何?”
凌真踌躇半晌,说道:“凌某不通军务,还请诸位臣工决断。”金陵大营总兵单雄忽然笑道:“郎大人何必为难凌大人?如今彭泽县令正是凌大人亲子,无论发兵与否,皆无错处,还是我等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