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欢猜她问的是小丫头父母那边是否过关,只道:“说来话长,现在有另一件比较急的事,晚上夜聊的时候我跟你谈。我们下午回去,能不能来辆车接我们?”
林晨让他等等。林欢听她拿起桌上电话交代派车。林晨那边电话还没挂掉又对林欢道:“你们在酒店吧?几点退房?”
林欢说最晚2点,如果晚了就在楼下大堂等着。他再把这房间延半天估计会被小丫头骂死。挂了电话后夏霁霏没多久便进门,看林欢拿着电话又对着阳台的方向发愣。经过昨天的畅谈,她估计他此时可能又处于舞台下状态,也不再吆喝他,径直走进房间帮他收拾东西。
林欢走进房间吓了一跳连退几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夏霁霏看了他一眼,用一只手抹了把额头上不存在的汗,懒得解释。林欢讪讪道:“我到浴室打个重要电话。对了,一会林晨派车过来接我们,2点前我们下大堂等就好,不需要太赶。”说完也径自走进浴室,要关上门时又将头伸出道:“我后天要去一趟郑州。这次换给你个机会,跟不跟我去?”说完脑袋缩回,把门关上。
紫禁城始建于1421年明代永乐年间,清时多次修葺,建成至今有将近600年历史。当初修建皇城宫殿时从周围挖出的土方形成了主要三个大土坑,以及其它众多小坑。紫禁城竣工后将这些坑填水形成众多人工湖泊;原先三个大坑由北向南依次取名为北海、中海、南海;其它众小坑中有十个比较大的就攒到一块儿取名什刹海。
也有另一说:元建大都时,这里是漕运码头,岸边茶楼酒肆鳞次栉比,生意兴隆。因为曾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野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明朝巨富沈万三(和今日苏州周庄的沈万三猪蹄、沈万三故居等说的沈万三是同人。)被刘伯温逼着拿钱出来修紫禁城,他挖空了最大的北中南三海,最后又挖了“十窖海”把大部分银两都捐了出来才免一死。“十窖海”叫到最后变成了什刹海。
叶知秋在有两千多间建筑的中南海走马观花,不亦乐乎地逛了两天。这才叫皇家气派!任他再怎么富有,要住到这种一石一木皆古董的皇家园林里,也是种奢望。
怀仁堂,明清两代西苑的仪銮殿。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毁于一场意外之火。慈禧回京后,在仪銮殿的废墟重建了一座西式宫殿,取名佛照楼。清之后,民国初年改佛照楼为怀仁堂。中南海怀仁堂是举世闻名的地方,以前的中央领导人都喜欢在这里会见外国友人,建国后八大元帅在此授衔。
丰泽园颐年堂为丰泽园的主体建筑。院内东西厢房门上悬匾“云山画”、“烟雨图”,是慈禧太后亲提的字。穿过颐年堂东边的小庭院名“菊香书屋”,康熙题联为:“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院内十分清幽典雅。当年毛泽东从香山别墅搬过来前,这里曾是林伯渠和周恩来的住所,后来周搬到西花厅。
于是叶知秋提出能否到西花厅一观的请求,得到允准。听身旁人员介绍,西花厅曾一度最为破旧,修缮的工作一共进行过三次,没有一次成功。当时周恩来坚持不拿公家钱修缮住所,要自己掏腰包。最后一次工作人员估算需要两万,而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存款加起来只有两千。
工作人员道:“现在还差一位数。”
“啊,差那么多!”周总理沉吟了一下,“暂时放下吧,以后再说。”
就这样,直到1974年6月1日下午因癌症住进解放军305医院直到逝世,他在西花厅一共住了25年时间,他去世后西花厅才开始大动。叶知秋听后颇有感触: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现在的西花厅复殿重房,青台紫阁,雍容华贵。四周原本繁茂的树木尚未抽芽,离门外不远一尊木变石兀立其中,更增萧索之意。
据说这座高26米的木变石是清朝黑龙江将军的贡品,原先放置在瀛台,后来看西花厅的四周实在是太寒碜了,只好移过来这里,多移植栽种些名贵花木,现在看起来也只是差强人意。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座美丽的小岛,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游宴之所。来到瀛台,走过汉白玉拱桥,登40级台阶,迎面是翔鸾阁。这是瀛台的正门。翔鸾阁背南面北,高两层,有7间之宽,左右两边展延出双层回抱楼,各有19间。拾级而上,可登高眺远,尽收一片美景。阁后西楼名瑞曜、东楼名祥辉。
在瀛台最南端是迎熏亭,此亭面水背山,隔海与新华门相对。亭于水中,有桥与瀛台相连,亭中联上写有:“相于明月清风际,只在高山流水间”。站在亭前展目四望,波光映目,水色山光。瀛台岛上的殿堂楼阁,凌檐翘顶,覆以黄、绿、蓝多色琉璃瓦。春季时掩映在碧树浓荫之中,应该有仙境般的感觉。
叶知秋众人凭栏远眺,2月份的北京天幕还是凝重的铅灰色,阳光从云层的稀薄处透出一点亮,湖上勉强能用波光粼粼形容。要他像康熙每到一处就写块匾名附一对联有点太难为他。他看过红楼梦,知道里面贾宝玉也有这本事。他身边是六位中央警卫局的陪同人员,身兼保镖兼导游,向其中一位笑着询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湖泊都称为海呢?”站在六名人均身高至少在185公分的工作人员中间,叶知秋“鸡立鹤群”的感觉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