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和柳敬亭当然能想到这点,很快地,已经一跃成为国内最火博主的徐晴发出第二条微型博客:“大家不要那么小瞧人嘛,以为我就写不出那样的作品?不过,《老人与海》确实是我一位驴友的作品,不过,他嫌那个笔名太娘,让我出面客串了一下,就这样啦。s,打个广告哈,十二月回国,新的旅行笔记会继续在《匠录》上连载,里面会涉及我那位驴友的各种糗事,我知道很多人感兴趣的。”
真相就此大白!
谁是徐晴的驴友?
t—海贝,当然就是柳敬亭。
从《匠录》得到确切消息的相关部门,也很快通报了这个消息:“中国作家柳敬亭,以笔名t—海贝创作的最新作品《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作家!”
这个消息在网络上公布之后,沉寂了整整一年的柳敬亭转发了这条消息:
“还有那么多故事没交代,我怎么可能会离开?”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直都在
柳敬亭把手机扔到床上,安静地看着窗外,暗暗松了一口气。
好像每次都是这样,面对处理危机事件,从思考对策到最后落实,都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情绪封闭起来,即便是给常有道这种心腹中的心腹下任务,也尽量保持冷静和淡定,让他体会到“一切都在掌控中”。
这种自信力除了来自那座强大的书山,还跟他本人天生的钝感力息息相关,和反应迟钝不同,相反,钝感力的特质是反应比一般人更快,且最先察觉到危机的降临,当其他人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他的解决方案已经初具雏形。
这就是所谓的临危不乱,任何一个成功的团队都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只要同伴看到他,就会觉得莫名的安心。
这种能力也可以后天培养,代价是,很多压力需要自己承担。
柳敬亭自我放空了五六分钟,终于想到另外一件事,眉头皱起来,脸上表情有些犹豫,不过最后还是做出了决定,转身离开房间。
柳敬亭的房间在酒店的七楼,徐晴的在三楼,这种格局已经成为二人旅行以来的常规安排,因为最初徐晴如此提议时,是根据两人的所谓幸运数字来做的决定,当时柳敬亭没有多想,后来成为习惯,更加不会深思,如今回头再看,自己真是偏单纯了些。
柳敬亭一边想着心事,一边从七楼下到三楼,在徐晴房间左侧的一个拐角处站住,对面是这一层的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