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页

……

仅仅一周之后,剧组所有人都意识到现在的拍摄节奏在加快,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私下聊天,都猜测可能是电视台档期调整的原因。

不过,既然导演柳敬亭和和出品人宫承品都那么不辞辛苦,大家也没什么怨言,毕竟随着剧集的播出,电视剧人气和名气的日益增长,“为《西游记》工作”水涨船高地成为一件值得到处炫耀的事情。

换景,拍摄,后期制作,播放,这种循环已经成为柳敬亭的一种惯性生活模式,《匠录》十月刊刊登的徐晴的《片场日记》有一段话提到“柳敬亭的胡须”,让所有编辑都惊愕不已,而文章的结尾写到“他时刻把自己拧成一根绷紧的发条,随时可以高速运转,那阵势好像,在圆满完成这项工作之后,需要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

第三百四十二章 诺贝尔文学奖风波

对广大网民来说,网络时代的一个好处是信息的日益透明化,随着人们获取资讯渠道的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掌握的不平衡得到微小程度的改善,不论是娱乐圈、科技林、商业群、教育坛还是政治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最常玩耍的那个网络世界,或者是微型博客,或者是社交网络或者是聊天群。

一般来说,那些在人群中最能侃侃而谈的焦点人物,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骨灰级网虫,他们逛各种论坛,看各种观点,即便是同一条新闻,也能解读出若干种意思,表现在现实世界的交谈中,就是博学、就是百晓生。

当然,由此造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观点的抄袭,面的某个公共事件,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应该怎么判断,而是立即去网上看别人怎么说,接着就进入复制粘贴模式,把在网上看到的评论当做自己的观点进行兜售;

第二个就是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接触到的网络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以为自己已然洞悉了所有网络上的伎俩和把戏,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常常以“你们知道什么”做开头第一句话;

第三个负面现象是造成人心浮躁,具体表现在所有人都在感叹“人心浮躁”。

尽管如此,网络终究让大家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深刻,让追星和监督都变得相对容易,有时候甚至连偶像今天吃什么、去了哪里都能关注到。

对古庸生的读者来说,古庸生在拍摄《西游记》早就不是什么秘闻,许多读者还根据剧组某些人透露出来的信息推测柳敬亭此时此刻的方位,组团去探班。

直到《匠录》宣布开始连载丽阳的全新专栏——《导演日记》的时候,关于柳敬亭日常的官方版本终于正式出炉。

至少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目前《匠录》里只有丽阳在跟着柳敬亭东奔西走,也就是说,只有她给出的信息才最可靠。

惟其如此,当大家看到那句“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才会觉得惊慌失措,柳敬亭隐退的消息再次被提起。

“丽阳作为目前跟古大最近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我认为,那是古大对大家的一个试探或者说是给我们一个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