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页

方圆三里的城墙,经过了重新的整修,形成了层叠的星状结构。

外面的护城河和壕沟,都在星状结构行墙的火炮攻击范围之内,而且壕沟的两侧正好处在炮台之下。

“行墙”和“织女之”的概念,都是为了加强侧射火力,这样壕沟就不能够成为进攻方的掩护,因为壕沟的两端都有炮台可以侧射,直接攻击壕沟,经过精确的几何计算使之基本上没有盲区。

在正门的前面三百步之内,还有两座简易修建起来的卫戍堡,和背后的主城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看上去这两座卫戍堡是脱离主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如果不攻下来两座卫戍堡,就没办法接近主城。

炮兵不足难以攻下两座完全按照火药时代扬长避短的卫戍堡,若是只围不攻直接攻城,等同于自杀:两堡一城形成的三角交叉会让齐军彻底死在这个三角形结构之中。

除了靠牙去啃,或是攻下赢邑,两座卫戍堡就不可能被切断支援:因为城上有炮,可以封锁和卫戍堡之间的三百步距离,一些重青铜炮还可以越过三百步的距离直接攻击堡垒之前。

靠近城墙的护城河内,也按照墨子当年守城的经验,密布着竹签子,而且如墨子所言,前面的向前倾斜、后面的向后倾斜,保证进攻还是撤退都肯定会踩到。

第二百零八章 战前态势

齐国此时已有铜炮,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几何学水平也不是很够,但为了防止提防齐国的铜炮,主城之外的卫戍堡也不能够像从前一样不考虑对方火炮那么配置。

卫戍堡完全没有砖石结构,而且位置很高,不会被水淹,夯土怕水的最大缺点也被杜绝。

对方有炮,不管好坏,就压考虑到城墙这种东西其实已经过时,而且砖石结构的城墙也很容易被铁炮弹砸碎形成碎片杀伤守城方。

厚厚的土坡可以吸收足够的能量,不容易被轰塌,缺点就是容易被蚁附攻城。不过守方的火力足够的前提下,这个缺点也就不算是缺点。

城头之内,几名工兵正在一群民众的围观下,在用滑轮等工具将一个巨大的刷了木漆的布袋撑起,下面放着吊篮,里面还装有桐油和松脂制成的特制的火炬,这是用来升空配合千里镜观察敌人的部署、指挥一些重铜炮如有可能越过卫戍堡间接支援的。

炮兵除了一部分集中之外,剩余的都按照工兵的规划部署在特定的炮台上。

这一切,或者说从二十年前墨子时代的守城术,已经是超越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