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件事,工作队内的墨者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此时尚且还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
泗上铁器很多,趁热打铁这四个字用的也就多,若无铁,自然没有趁热打铁一词,因为青铜之类只能铸而很难锻,趁热打铁这四个字被日常使用,实际上也是泗上生产力进步、铁器开始普及的一个在语言上的表现。
这是个很正常的疑惑,此时确实还没到趁热打铁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疑惑,孙璞回答道:“这时候自然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可是,趁热打铁也需要先准备铁砧、铁锤、铁块、还要准备好油粹的油、水粹的水……不是说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的。”
什么是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
自然是齐国的临淄军团彻底覆灭的那一天,但若是那时候再开始准备,只怕已经晚了。
因为按照孙璞所知道的,墨家的时间很紧,要在临淄军团覆灭、而魏赵楚中山之战平息之前,就会撤回泗上。
这时候可能条件还不完备,可能民众还会骑墙观望,可能民众还会忧心将来。
但不重要,今日这件事做不好,明日还可以再做,明日做不好还可以等到后日,只要在撤军之前完成即可。
民众可能会恐慌、可能会恐惧、甚至可能冷场躲避,但孙璞知道,这一切情绪和一切反应,都不是墨家最担心的“反对”。
恐惧不是反对、躲避不是反对、甚至刻意的疏离也不是反对,而只是赞同之后的担忧。
被认可和支持是最难的,而恐惧和恐慌对墨家来说却是做容易被解决的——干掉临淄军团,审判公子午和田庆,就会让那些根深蒂固数百年的畏惧彻底被践踏到脚下。
如果在临淄军团覆灭之后再开始直接分地,因为墨家不可能短期之内这里常驻,那便毫无意义。
作出这个决定之后的三日,数十里之内的民众便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思齐聚这里。
他们或许还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但却本能地选择了尝试着参加这一次明显是分地为目的的聚会。想法也其实很有些狡猾:既然大家都来,只是听墨家说,应该并不会让封主震怒。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墨家也同样邀请了这片土地的所有者、这片土地上的贵族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