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整理衣衫,环佩叮当挪步于众人之前,反问于卫让道:“你们既说,集众人之义而制法。”
“费六百里之地,都城不过百里。百里之人制定六百里之法,岂不荒谬?”
“贵族大夫,难道不是费人吗?除却都城百里之外的五百里土地,难道不是费国的土地吗?”
“无代表,不遵法!”
“如果都城之外的人,并没有参与制法,你们这法又凭什么适用于百里之外?”
“所以,还请让都城之外的贤人也才参与这一次制法,否则的话,你们的法只适用于都城之内,不适用于都城之外。”
这是贵族拖延时间的一个底线,贵族们在公子峦上位之后,鉴于许多贵族大臣被困在都城不能逃脱,于是提出的一个底线:让其余封地也推选出贤人来参与这次制法。
都城这边的人,纵然混乱不堪,可也不是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底线。
都城这边的贤人认为:选出都城之外的贤人参与制法,可以,但是需要先在分地之后才推选,而且是基于墨家认为的“人皆天帝之臣人人平等”的理念,按照人口比例推选一定数量的贤人。
都城之外的贵族们则咬定:分地这件事是法,要适用于费国全境而非都城,那么就必须要有费国全部的土地上的贤人讨论才能决定。你们说众义为法,那么其余土地上的人并没有参与制定这次的法令,所以你们分地的法令不合法,不能够适用于都城之外的土地。
因而,贵族们咬定这一点,必须是先按照土地的大小来分配贤人的数量,然后选出贤人之后,再定法令,决定是否授田于民。
正是,无代表,不遵法。
这个分歧看似只是涉及到“辩论”,可实际上却涉及到费国这件事的成败。
如果先分地、再选贤人,那么贵族们肯定落选,选上的贤人必然是组织分地的亲墨家的人,亦或是那些心怀利天下之心的士人。
如果按照土地面积来分配名额,先选贤人再定法令,那么都城之外的名额,必然都是贵族把控,到头来凭借土地面积数量上的优势,贵族们必然能够否决授田于民的法令。
贵族们不反对平等,他们反对的只是绝对平等,但却绝不反对自我之上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