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感触不到、对人无影响、也无法测量触摸的时候,那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当想明白了这个关键之处,索卢参只觉眼前豁然开朗,这个困扰了月余的难题,一瞬间迎刃而解。
那些之前不能够理解的话,在想清楚这一点之后,也瞬间变得清晰。
索卢参心想,是的,民乃神之主,民之所欲即为天之所志,那么之前自己不明白的那些东西也都变得合理了。
这个民,是“兼”民,是万民的代称。
每个人的需求都能满足,便是万民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也就是民之所欲、天之所志。
但每个人的需求想要满足,又不能够依靠每个人为了自己的需求破坏别人的利益,因为损害的一个人的利益,这个“民”的概念便不完全。
就像是索卢参在这十年一直没有想明白的“非乐”,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巨子的意思。
墨家非乐。原本,墨家的道理都是间断的、独立的、并不完全成体系的。
索卢参不反对非乐,他是真正的墨者。
非乐,既是子墨子言,又是一种道德上的同情,同时也是符合墨家利天下只说的。
从墨家的“利天下”角度来看,子墨子言: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然而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原本也只能解释到这里。
可当现在他想明白了“民之所欲、天之所志”这个道理之后,他对“非乐”又有了自己的理解,一个更加成体系成理论的理解。
几年前他在沛县的时候,记得适曾经在一次军事动员会上,说过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