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页

李纲感觉很孤立,也对赵桓和其他宰执大臣很失望,于是说道:“官家擢臣自庶僚,参与大政不过数日,臣之所以受之而不辞,是以为徒以议论或有补万分之一。今与宰执异议,不能有所补,愿还庶僚,以安愚分。”

赵桓见李纲要辞职,连忙道:“不须如此。卿赶快出去治兵,坚固城守,以防金人再次攻城,此事徐议可也。”

李纲受旨离开崇政殿去巡察城防。

可走出殿门之后,李纲觉得还是应该再提醒一下赵桓,于是又返回殿内对赵桓说:“金人议和所须,宰执欲一切许之,这不过欲脱一时之祸,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为陛下了此?愿更审处,后悔恐无所及!”

赵桓已打定主意全盘接受金人所提的条件,因此并不喜李纲所言,只是城防还离不开李纲,所以,才对李纲好言相说,将李纲又请了出去。

李纲走出皇宫,来到北部城墙一带巡察了一会儿,又返回崇政殿,他还是希望再争取一下。

可御前会议已经结束,誓书也已经出城,赵桓全盘答应了金人所求。

李纲徒叹,无可奈何!

赵构与张邦昌在赵桓的催促下,也动身前往金营做人质。

李邺和右武大夫高世则,分别担任计议使副,携带着朝廷和议誓书,一同前去金营,继续进行和谈。

赵构很有天赋,悟性也很高,另外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他都很努力,如今,他已饱读诗书,善于骑马射箭,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可谓是文武双全。

曾有人夸赞这时的赵构“英明神武,有艺祖之风”。

从这时的赵构敢于自挑重担入金营为质来看,此言并不虚。

赵构在临行前入宫向赵桓密奏说:“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

此话虽然说得很轻,分量却很重,足以看出此时的赵构不愧一少年英雄。

张邦昌临行前也曾入宫密奏赵桓,他请求赵桓御批,保证不改变割地议和之方案,以保证人质安全。

可赵桓没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