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刚竖起招安大旗不久,董庞儿就率领近三万义勇来投。
跟董庞儿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张关羽。
张关羽本来也想投宋国的,甚至已经开始跟宋国眉来眼去了。
不过,最终张关羽还是带着所辖的一万多义勇来投了他更相信的李衍。
另外,还有辽海一带的义军,包括吴撞天、云队、海队等义军。
在宋国境内的汉人看来,原辽国地区(主要是燕云地区)的汉人属于蕃族种类,从宋国的皇帝、士大夫到百姓,都以“虏”称呼原辽国境内的汉人。
因此,原辽国境内的汉人不被宋国境内的汉人认同,导致他们受到歧视,不被信任,遭受凌辱,这是原辽国境内的汉人,包括很多原本已经投奔了宋国的原辽国文武官僚,在后来的宋金大战中,最终选择背弃宋国投靠金国的重要原因。
像董庞儿、张关羽等已经投降过宋国的义军,其实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歧视,而在李衍这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歧视,所以,李衍立旗招安,他们立即带着手下投靠了过来。
对于这些义军,自李衍以下,水泊梁山的人全都一视同仁,完全按照自己招募的新军进行筛选,将其中服从性强的精壮选拔出来,然后进行新兵培训和政治教育,那些筛选下来的,则分给土地,准其复为良民。
总而言之,事情完全向着有利于水泊梁山、有利于李衍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国的声音越来越大。
终于有一天,李衍下了明确的命令——商议国号。
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又都以中国为通称。
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是“中国”。
康熙二十八年订立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
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却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