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一批投降派大臣开始幸灾乐祸,并大肆造谣,说援军已经全军覆没,还攻击李纲闯了大祸。
赵桓听到这些,又改为听信投降派的话,变得惊慌失措,然后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李纲和种师道撤职。
听说朝廷要解除李纲的职务,并妥协投降,陈东非常愤怒,立即带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
后来,这几百人滚到了几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太学生。
有人可能会问,宋朝有这么多太学生?
这得说赵佶、蔡京等人办的太学太成功了。
每届三千,学时八年(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对学生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很多不到八年就毕业了。),一届一届又一届,慢慢的,太学生积累的越来越多。
不过因为官位有限,所以太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本上,连一成的就业率都达不到,大多数太学生毕业了之后,是没有机会补官的,尤其是寒门学子。
最终,这些太学生或是成为私塾教师,或是成为小吏,或是成为幕僚,或是反复攻读,亦或是干脆就沦为无业游民。
这也是李衍要两千太学生赵佶君臣很轻易就凑出来了的原因,无他,太多了,机会又太少了,而且李衍还三包(包分配,包就业,包安排家眷。)。
见陈东他们把事情搞得这么大,赵桓害怕不已,连忙派个官员传旨,说:“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罢之,俟金人稍退,令复职。”
这样的答复,群情激奋的太学生们哪里肯答应,很多人愤怒地冲进朝堂,拼命敲打那里的“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候敲的鼓),把鼓面都打破了。
抗议的呼声震天撼地。
赵桓见事态严重,于是赶快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
李纲复职后,重新整顿队伍,下令凡是能够英勇杀敌的一律受重赏。
宋军阵容整齐,士气高涨,具有一战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