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页

“呵呵,这个丫头可给咱爷俩限定时间了,我也就不跟你兜圈子了。怎么样,有没有计划到上海去投资建设廉租房工程?”

李斌愣了一下,这个问题他可是真的没有想过。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集,房价一直也是企高不下,更何况到了那里自己算是外来户,人生地不熟的,不太好搞。李斌本来打算等到天津市的廉租房项目告一段落之后,在北京或者青岛再开辟第二个战场,那样的话难度要小得多,现在进军上海时机不成熟,风险太大了。

看到李斌沉思,史力辉也不催促他,只是在那儿一口一口的吸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亿,就算是国家投资也要深思熟虑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的,更何况像李斌这样一个私营公司了。这次史力辉邀请李斌到上海去投资建设廉租房,主要还是为了平抑上海的房价考虑。动作太小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动作太大了又触及到过多人的利益,这个度不太好把握。今天史力辉跟李斌提出来,主要是看到乐福实业在天津的廉租房项目已经初见成效了,工程虽然还没有正式交付使用,可是天津市的普通商品房价格已经下挫了百分之三十左右,只有那些高端房产不降反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为了面子买那些高端房产的,但是他们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平抑房价,受惠的还是那些普通消费者。按照国际通用的计算方式,如果平均人均年收入累加十五年还不能购置一处房产的话,那就说明那个地区的房价已经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了。而在上海,这个指数远远的高于这个水平,一个普通的市民,甭说十五年,就是一生的积蓄都不一定能够买下一处普通的房产。史力辉上任伊始,准备从源头上遏制一下房地产行业,原以为控制违规信贷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政策就可以控制一下房产市场,可是他没有想到贷款压缩了,上海的楼市不降反升,很显然的,那些房产商人们已经串通一气,恶意哄抬房价,也是在逼迫市委市政府就范。双方僵持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市委市政府只得放弃了原先的计划,重新放开了信贷市场。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房产商人们用贷来的款建房子,然后售楼花,在收回投资之后继续购买地皮,用地皮作抵押贷款再继续建房子,然后再售楼花,如此反复生生不息,最后连银行也不知道贷出去的那笔款对应的是哪片房产。在这些房产里面滚动的只是国家的钱罢了,而那些丰厚的利润早就已经揣进了房产商的腰包。一个运作得好的房地产商,在楼盘售出百分之四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收回全部的投资,在售出百分之六十的时候就已经积攒够了运作下一个楼盘的能量,这里面的利润差价是非常惊人的。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规范贷款,史力辉和银监会的领导们都被那庞大的坏账数字给吓住了。如果完全遏制违规信贷,上海市将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房地产行业将宣布破产,其余的那些房地产商人能够勉强维持生存就已经不错了。

这也是史力辉这一次到北京来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已经被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因为这个现象不是上海市一家的特产,在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这种现象都非常的普遍。人们眼中看到的都是林立的大厦,雄伟的建筑,岂不知这些繁华背后已经埋藏了巨大的危机。

史力辉早就开始在关注乐福实业的廉租房工程了,特别是廉租房项目对平抑房价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令人瞩目,更多的房产商人把眼光投到了平价房上面来,所以他也就动了鼓动李斌到上海去投资的念头。

李斌连续抽了两根烟,他当然明白史力辉拉他到上海去建设廉租房的用意,可是这笔投资实在过于庞大,而且风险也极大。按照李斌现在所经营的这些业务来说,这个投资如同鸡肋,可有可无。

“二叔,您有什么具体的构思没有?”李斌开口问道。如果史力辉连点儿思路都还没有,自己也不必费那么大的脑筋去考虑这个问题了。

“农村包围城市,循序渐进。”史力辉淡淡的答道。

李斌点了点头,这个思路是对的。

“资金上呢?有什么扶持没有?”李斌又问道,这也是规避风险的需求。

“呵呵”,史力辉笑了,望着李斌问道:“你现在还需要资金上的扶持么?”

“需要,这是前提条件。”李斌毫不犹豫的开口说道。开玩笑,自己的资金要是投入到别的地方可以赚取更大的利润,也可以做更大的事,上百亿扔到上海去,连什么结果自己现在都看不到,冒险也没有这么冒的,最少也得风险共担不是么。

史力辉皱起了眉头。这一点他还没有考虑,这么大笔资金,不是自己在这里拍拍胸脯就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