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

过了铁索桥,李伉跟随阿秀进到了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坝子,太阳西斜,金色的阳光透过胡同两旁木制或竹制的建筑物,在青石铺就的狭窄胡同路面上映出了斑斑驳驳的金色光斑,一些年长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悠然自得的享受着下午的悠闲时光,在李伉和阿秀路过时纷纷微笑着和阿秀打着招呼,而阿秀也是左一个阿婆右一个阿伯的甜甜的叫着,挽着李伉胳膊的手却是没有舍得松开,她像是在全坝子的父老乡亲宣布着什么一样。

李伉是听不懂阿秀一路上和那些乡民们的方言的,但是从阿秀的笑颜如花和乡民们看向他有些审视和异样的目光里却猜到了什么,于是他尽量把自己的面容放的和善和笑容可掬,既然和阿秀一起来到了她的家乡,就要让阿秀在她的乡亲们面前挣足面子。

一路走来,三人从村口走过了一条大路和两条相连的胡同,来到了一块平整的空地前,空地另一边是一座崭新的竹楼,由于刚过年,竹楼上还贴着大红的春联和迎面的一个斗大的福字,新年的气氛还没有完全从这个家庭散去。

一个年龄约有四十多岁身穿民族服装的妇人在楼前空地上放着的一个很大的簸箩前忙碌着。

“阿妈。”阿秀大叫了一声,放开了李伉的胳膊向妇人跑去。

妇人从地上站了起来,看到自己女儿跑了过来,脸上有些激动,拉住女儿左看右看以一会儿,冲竹楼上大声喊了一句李伉听不懂得方言。

阿秀拉着走到她们母女身边的李伉向自己的母亲介绍了一番,阿秀母亲上下打量了一下李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颇有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感觉,“蓝阿姨您好。”李伉向阿秀的阿妈问了声好,来之前他已经知道了阿秀的母亲名叫蓝云芳。

“好,阿秀,带阿伉上楼吧。”她这句话说的是普通话,但是她对李伉称呼却让他有些愕然,暗忖看来自己从此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阿伉,不过南方人大都习惯在人的称呼前带上个阿字,这个称呼倒也不错。

这时候竹楼二楼的门开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同样身穿民族服装身材削瘦的男人从屋里走到外边儿的走廊里,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一个七八岁的大眼睛小姑娘。

到村里之前阿秀就把自己家里的成员向李伉做了介绍,阿秀的爸爸叫谭天林,是当年从城里来到蓝家坝下乡的知青,后来和阿秀的妈妈傣族姑娘蓝云芳相恋并结合,最终在知青回城的时候选择留在了蓝家坝,楼上谭天林身边的少年叫谭江,是阿秀的二弟,现在正在上初三,那个八九岁的大眼睛小姑娘叫谭琳,是阿秀的三妹。

“阿爸。”阿秀在楼下对谭天林叫道。

“阿秀回来啦,快上楼吧。”谭天林扫了一眼阿秀身边的李伉,然后笑着对阿秀说道。

“哎。”阿秀应了一声,拉着李伉沿着楼梯上到了二楼,阿武也跟在后面把行李箱提到了二楼。

“黄先生,您也来了。”谭天林笑着对阿武打了招呼,然后吩咐谭江道,“阿江,快帮黄先生提一下箱子。”

“哦。”阿江有些不太情愿的应了一声,作势要上前提箱子,却被阿武笑着拒绝了。

李伉跟着众人进了二楼中厅,这样的竹楼他虽然在诸多诸多媒体上见过,却从来没有在现实中见过,所以他感到十分的好奇,上下打量着这座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