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页

这一座戍堡规模不小,可以容纳数千人驻守。此时戍堡高墙之内早已经点燃了熊熊篝火,整座戍堡地下都有地龙暗渠相通,将房间烘烤得干燥温热。

沈哲子亲自驾车将公主车驾并随行宫人们送往戍堡内一座独立的碉堡内,早有乡宗家眷们快步迎出,沈哲子站在庭下对着被那些乡宗女眷簇拥送入房内的公主招招手。而后才转入另一个房间,脱掉挂满积雪的大氅并戎装,再换了一身干爽轻便的衣袍才又转出行向戍堡前方。

戍堡内早已经备下了热汤、药羹等御寒之物,当沈哲子行出时,整支仪驾队伍都已经被接纳进戍堡来。兵将们衣甲都用干燥绒草塞得满满,这是为了避免骤寒骤暖之际雪融潮气侵体。

因为淮南军中本身便有大量来自江东的士卒,所以对于冬日御寒,沈哲子也是极为重视。此前镇中便广蓄干柴、木炭等取暖之物,加之因为缴获大量的奴军械用,这一方面所用倒是不乏。戍堡内围墙下联排支起营帐,营帐内大鼎热汤冒着滚滚热气,另有壁道绕墙,热水哗哗流动,竹节引水可供沐浴洗濯。

队伍中将士们很快被分批安置在这些营帐内,当身上寒气驱散,手足再次恢复灵活之后,这才发现戍堡内的取暖是有一些不同。并非在各个营帐单独置灶引火,暖气主要来自于脚下的地龙和穿营而过的壁道。而这些热气的主要源头,便来自于戍堡四角各自建造的几座硕大高炉。

这也是淮南军如今所取的主要供暖方式,如此集中供暖,一方面省去了再将取暖物资分发配给各营的工序,能够更有效的防火节薪,另一方面这些高炉也都兼具炊冶之能。当然由于热量的循环走失,这些高炉是达不到专业的冶铸标准,但是次第间歇性的供暖,除了满足取暖用途之外,也能烧制一些简单陶器或是打造一些工艺要求不高的铁制农具。

如今的淮南,取暖所用已经不独独只有薪柴、木炭等生物能源,已经开始出现规模不小的煤炭。淮北谯郡、蕲县等地,在后世便是著名的徐煤产地,而在当下这个年代,乡间采煤取暖事炊已成风气。甚至当沈牧这一路人马冲入谯城一举缴获奴军在此遗弃的大量辎重时,其中便包括数万斤石炭。趁着涡水最后一段通航期,这一部分石炭被运回了淮南。

但这其实完全是沈哲子那些奇趣意念在作祟,事实上在当下这个年代的植被覆盖率,或是寻常寒苦人家还要因豪宗高门封山禁泽而忧虑无处樵采,像淮南军这样庞大的军事集团,只要有着足够的劳力,完全可以就近砍伐满足所用,将如此珍贵的运力用在沉重的煤炭上,怎么算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甚至在淮南当地勘测矿藏寻觅矿产,都要比从别处运输更加便捷。只是眼下沈哲子还抽不出太多时间来运作此事。而且不独于此,未来淮南围绕军工、民生之类还有许多颇为宏大的构想,都在等待时机排期推动。

而运力的限制,也是古代煤炭之所以不能大范围应用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一些优质煤矿的产地,不只使用煤炭已经蔚然成风,甚至早在三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颇具专业性的开采技术。

当沈哲子行至戍堡前面时,看到谢尚和庾彬他们正围绕着戍堡内一座正熊熊燃烧的火炉啧啧称奇。这一类的取暖设施,原理倒并不复杂,只要观其构架,略加思忖都能想得明白。

由于时下还没有太多能够经受住高温煅烧的材料,所以这一座高炉较之后世那种集中供暖的大锅炉,其实还比较原始,能够提供的热力没有那么大,而且报废周期很短,往往三五日便要再造一座高炉。但跟细致到每一座营房都要筑灶取暖相比,这仍然算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方式。

所以谢尚和庾彬在观察片刻后,也只是略作赞赏这一妙用,倒也并没有激发出太大的兴趣。当近畔禀告驸马行来时,便连忙转身迎了上去。

“冬日行苦,今次公主过江入镇,实在是辛苦道安和仁祖兄一路护送。”

沈哲子远远便对两人拱手致谢,笑语行到近前。

“驸马实在言重了,跟淮南王师此前雄功相比,我等这一程奔走又怎敢夸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