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市级这么一层,各自心照不宣,大家捏着鼻子哄耳朵,凑到一起也尽量回避这个话题,表面上依然是一团和气,背地里都知道这其中的暗潮涌动。
伊海涛不可能主动去对号入座,还得像无事人一样照常抓工作。但是,闲下来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消除留在朱敏文脑海中的负面印象?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他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在汇报工作时不显山不露水地讲出来。倘若直接找上门去,见了朱敏文就开门见山噼里啪啦地去开脱,非但洗不清自己,搞不好还会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坏印象。
楚天舒却是在暗中观察,朱敏文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有几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警觉,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预约要向伊海涛汇报工作的官员明显减少;第二,楚天舒审定过的材料经常被打回去要求返工;第三,沿江商贸圈追加项目的审批手续依然毫无动静。
第一个现象表现出来的是众人对伊海涛的信心不足,也有故意拉开了距离的意思,毕竟青原的一把手是朱敏文,干部人事的任免权抓在他的手上,他不感冒的人,走得过于亲近了落下个不好的印象,日后的前途就不好预料了。
对此,楚天舒完全可以理解。
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无论哪个单位,哪个部门,无论市委还是政府,都是一把手说了算,产生这样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人嘛,谁都一样,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如果他们这会儿跟伊海涛跟得紧了,朱敏文会怎么想?
换言之,如果伊海涛当了一把手,他们同样会对他忠心耿耿。
第二个现象表现出来的是领导们对楚天舒经手的材料心存排斥,担心他又留了一手万一哪句话没说好惹朱敏文不高兴了,被怀疑和伊海涛沆瀣一气,岂不是惹了一身的骚,当然,这也让楚天舒确信,毛病果然是出在了汇报材料上。
前几天伊海涛春风得意时,他们一个个跑得比谁都积极,连对楚天舒都有巴结讨好的意思,现在风声一变,他们开始有意地拉开距离,也未免太让人难以理解了。
官场中的人,难道在利益的驱使下果真就这么善变,这么薄情寡义吗?
这两个现象,楚天舒的疑问很快从综合一处的处长谭广德那里找到了答案。
这天下午,楚天舒又拿着一份被打回来的材料去综合一处找谭广德,看楚天舒一脸的无奈,谭广德没有说材料如何修改,而是告诉楚天舒,说前任市委书记郭子春有一个爱好是打乒乓球。
混过机关的人都知道,单位一把手的爱好,时间一长,就会变成这个单位的集体爱好。